玉山提线木偶戏

  • 项目编号:
    3-Ⅳ -5
  • 类别:
    传统戏剧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简介

玉山县地处闽浙皖赣四省边界,有“两江锁钥,八省通衢”之称。玉山经济活跃,文化繁荣,有关史料证实,玉山在宋代已形成戏曲活动中心。

历史上,玉山“偶像迎神”的社祭活动非常频繁,而木偶戏就起源于“社祭”活动。因自古盛兴“社祭”灵像活动,木偶渐渐被尊为“神”,木偶戏得到很快的发展。受宋杂剧和南戏的影响,木偶戏在当时南宋的都城临安(杭州)风行一时,它的传播发展方向受当时的政治因素影响,只能南迁西移,玉山木偶戏逐渐摆脱“迎神赛会”的宗教牵制,成为职业戏剧班社而流行。当时玉山的木偶戏班农忙务农,农闲务艺。后随着场数不断增加,艺人们逐步离土离乡,成为专业木偶戏表演戏班。因玉山位居赣东北,毗邻浙江省,是南宋京城木偶戏进入我省的第一站,之后才传入上饶、横峰、福建、泉州、赣南、广东等地,故玉山木偶戏属重要源头之一。

元代贝琼(1314-1378年)在《玉山窟儡歌》中写道:“玉山窟儡天下绝,起伏进退皆天机;巧如惊猿木抄坠,轻如快鹘峰尖飞。”形象地描绘了玉山提线木偶戏精巧高超和引人入胜的表演艺术,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木偶戏演艺活动的兴盛。明代治内有碑文记载:“松柏有灵,夏殷为社,梨园崛起,世俗相沿,由来旧也”。另文成镇杨宅村古碑《下洋社重修记》载:“老郎吕望、儡阵破殷……”。

玉山木偶戏班在木偶戏界和戏剧班社中,影响比较广泛。近代,原江西省木偶剧团的顾红梅、程怀宣、熊松林、蔡其中等艺术骨干都是玉山人。如今在玉山县保存较为完整的只有下塘乡提线木偶戏班。

历史渊源

玉山县地处闽浙皖赣四省边界,有“两江锁钥,八省通衢”之称。玉山经济活跃,文化繁荣。有关史料证实,玉山在宋代已具有戏曲活动。

木偶戏在古时被用于巫术、祭祀和道士作法之用,木偶称傀儡,故又名傀儡戏。木偶戏为戏曲的起源、形成、沿革、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研究资料。玉山木偶戏早在玉山尚未建县之前的土著人们之中就存在,以“社”文化为主体,可追朔到周代之前,主要依托“社祭”活动存在。明代治内有碑文记载:“松柏有灵,夏殷为社,梨园崛起,世俗相沿,由来旧也。”另文成镇杨宅村古碑《下洋社重修记》载:“老郎吕望、儡阵破殷……”玉山“偶像迎神”的社祭活动非常频繁,木偶戏起源于“社祭”活动。唐代右宰相、画家阎立本流放玉山居住十二年,曾对木偶的造型有过改进。宋代风行“兢神佞佛”之风俗。据清同治《广信府志》之“地理·风俗”载:“(玉山)唐置县,始亲政教。宋南渡人文蔚起,舟车辐辏甲南国,自元迄明,风景不殊……惟岁及秋,兢赛神佞佛,士女填咽,酣歌恒舞,侈费不赀。”因自古盛兴“社祭”灵像活动,木偶渐渐被尊为“神”,木偶戏得到很快的发展。受宋杂剧和南戏的影响,木偶戏在当时南宋的都城临安(杭州)风行一时,它的传播发展方向受当时的政治因素影响,只能南迁西移,玉山木偶戏逐渐摆脱“迎神赛会”的宗教牵制,成为职业戏剧班社而流行。因玉山位居赣东北,毗邻浙江省,是南宋京城木偶戏进入我省的第一站,之后才传入上饶、横峰、福建、泉州、赣南、广东等地,故玉山木偶戏属重要源头之一。

玉山木偶戏班在木偶戏界和戏剧班社中,影响比较广泛。如今在玉山县保存较为完整的只有下塘乡提线木偶戏班,其形成年代在宋代。先前的木偶戏班农忙务农,农闲务艺。后随着场数不断增加,艺人们逐步离土离乡,成为专业木偶戏表演戏班

演出剧目

演出时分社戏、会戏、庙戏、祠戏、家戏、喜戏、报赛戏(对台戏)等。不同的场合唱不同的剧目。如:社戏一般连演三天三夜,多演连台本戏,如《目莲》等。其它剧目据东家点戏而演。剧目册称“竹读”,演出时将东家所点的戏名竹牌挂在台前右边,每剧一换。宋、元以前的早期木偶戏,演唱内容以《诗经》中祭祀诗为主,属于宗教仪式中的一项内容,进入明代以后逐渐成为职业戏剧班社,以演《奶娘传》《目莲传》为主,也演《梁祝姻缘》、《三国演义》、《杨家将》、《封神榜》等传统戏剧剧目,清后增加玉山班剧目。

声腔与流派

明代木偶戏音乐唱高腔曲牌体,分韵、讚、赋、颂、曲、调、腔七科。。如《济弧科》的“十方韵”等,《开启科》的“炉香讚”、“无为赋”等,《解结科》的“劝世颂”等,均一唱群和(即帮腔)清代后融入板腔体的曲调腔,增加弦乐,与玉山班(信河戏)音乐相通。

玉山木偶有祖师像二十四个,对应着“杭州风火院铁板头二十四位老郎师傅”,生、旦、净、末、丑之偶各有归属。演出时伴奏乐器有先锋、唢呐、二胡、笛、锣、鼓等。

(王永哲摄)下塘木偶艺术团为乡亲们演出



申报地区或单位:
上饶市玉山县

保护单位:
上饶市玉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