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中秋对歌会)

  • 项目编号:
  • 类别:
    非遗
  • 类型: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相关地域:
  • 荣获: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中秋对歌会是珠海市唐家湾鸡山村的独特民俗活动。据记载,唐氏自南宋迁居香山县,后其子孙搬迁到鸡山定居,明末清初,当地人从乡间民谣发展出独特牛歌小调在中秋之夜对歌娱乐,遂成为当地中秋节庆习俗之一。

每年中秋的黄昏,在村中晒谷场四周挂九九八十一个灯笼,取其长长久久之意;东西两边各摆好长凳,供长者和歌手坐,其他村民自带凳椅,按自家所在村东或村西分坐在长凳之后,形成东西两个阵垒。晚饭后明月初升之际,长者、歌手各着长衫,男女老少穿新装汇聚于晒谷场。中秋对歌会开始前,由村中长者主持拜月光仪式,以炒田螺、月饼、花生、芋仔、菱角、芋头糕、香蕉、柚子等为贡品,并摆茶杯、酒杯各五个、筷子五双。长者沐浴更衣后,秉烛一双、燃香三枝(香分大小,各燃三枝,寓意老少平安),双掌合什面向月光,遥拜三下,祝祷曰:日月星圣君,八月十五日,吾鸡山村全村燃香秉烛,备齐月饼、芋仔、花生等,恭请诸圣君驾临享用,保佑吾村百姓出入平安、添丁发财;祈愿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中秋对歌会所唱鸡山牛歌是当地方言咏唱的五声音阶徵调式的民歌,有长、短句之分,短句七字四句,一、二、四句押韵,第三句不论;长句则体裁较为自由。对歌内容以反映生产生活、民风民俗为主,也有情歌对唱、时政及地名歌等。中秋对歌会男女老少均可参加,但登场唱歌的只有男人,即使平日男女对唱的情歌等,对歌会上也只能由男人对唱,此时常有诙谐歌手假扮女声延长。对歌时,村东、西两队各自挑选声音宏亮的“大声公”,并请村中或邻村的文化人现场作词,歌手即席演唱,场上唱歌、场下作词,比斗歌喉、文采与智慧。对歌的目的也不在于争胜负,只为讨个吉利,图个兆头,以预测翌年“鱼虾大汛——好江海”或“五谷丰登——好收成”,如至丑时双方仍未分胜负,则由村中长者定夺。

中秋对歌会是岭南文化的独特体现,将民歌(牛歌)创作与中秋节庆相结合,赋予了传统节日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从侧面反映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历史风貌与人文风情,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资料研究价值;对歌会活动注重社会关系和睦,汇聚了人们祈求生活幸福、欢乐吉庆、丰收富裕的美好愿望,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具有积极的意义。

随着社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乡村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今中秋对歌会组织和演唱鸡山牛歌的只有几个老人,中秋对歌会已经处于濒危的境地,亟待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

申报地区或单位:
珠海市高新区

保护单位:
珠海市高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