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桥猪棕工艺

    庄桥猪棕工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
    郭村生产猪鬃始于清咸丰年间,发展于抗战胜利后,兴盛于改革开放以来,其工艺起步于清末民初,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本地猪鬃的原材料有汤毛和皮革毛之分,成品有原鬃和水煮鬃之分。猪鬃业的分布范围以解放前就民闻遐迩的郭村镇庄桥村为中心,辐射到全镇,并形成产业特色,全镇年销售收入2006年达3.5亿元,拥有大小企业700余家,职工7000余人。
    郭村的猪鬃生产以手工操作为主,属于密集型劳务性的加工产业,其工艺流程精细复杂,一般从猪毛加工成原鬃需要经过拣杂、净泡、打洗、晒干、吸绒、梳理、蒸煮、分尺、例顺、扎支、修理、包装等十三道主要工序;把原鬃加工成水煮鬃需要经过装筒、水煮、烘干、退筒、倒顺、分尺、扎支、拣杂、包支、装箱等十道工序。郭村猪鬃历史上沿袭申鬃的传统制法,随着生产的发展,广泛汲取了全国六大流派猪鬃的制作方法,并且拥有从手工粗加工到机械精加工的全套设施和技术,特别是水煮猪鬃是将原鬃通过高温加压精加工而成,具有毛条挺直、弹性增高、遇潮不弯的艺术风格。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

保护单位: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