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板歌

竹板歌,又称五句板,属客家民间曲艺,因说唱者以竹板击节伴奏而得名。竹板歌由四句“古文”竹板歌嬗变而来,清朝时期自赣南地区传入梅州,后逐渐向五句体过渡,并吸收融合客家山歌的特色,形成独特的的竹板歌。现主要流行于梅州市全境、以及河源、韶关等地的客家人地区。

竹板歌由唱腔、唱词、表演形式及道具等组成,经过多年的传承发展,已经成为与客家山歌并驾齐驱的民间艺术。竹板歌的唱腔固定简单,以客家方言特有的腔调演唱,主要有平板、拖板、哭板、欢板、吊腔等,可随歌词内容、因时因人物而变化,或快或慢,或悲或喜,时高时低,时有诙谐,灵活多样,以表现人物的情绪变化、内心感情。

竹板歌的唱词的基本格式是以五句歌词为一个段落,每句七字,一二、四五句押韵,所押声韵与客家话语音相同,且合乎平仄。故唱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节拍自由。善于运用客家方言、俚语等遣词造句,修辞多用比喻、双关、歇后语、联想等手法。唱词内容以叙事见长,一般都是十几首、几十首长连叙事,流传最广的民间唱本有《劝世歌》、《梁四珍与赵玉粦》、《梁山泊与祝英台》、《孟姜女万里寻夫》、《乔大守乱点鸳鸯》、《秦香莲》、《高文举》、《红楼梦》、《孔雀东南飞》等,现存的唱段、传本有1000多种。。

竹板歌表演形式多样,大多为单人演唱,更有对唱、小组唱、表演唱、弹唱等形式,表演时以竹板为伴奏道具。竹板共四块,每块长1.2寸宽、6寸长,其中一块竹板沿边有齿,主要手法有打板花、拉锯花腔等。

竹板歌历史悠久、地方色彩浓郁,记录了客家人从历史到现实、从生产到生活、从语言到风俗习惯、从个人到家庭社会等方方面面,对社会学、民俗学等诸多学科都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发展,竹板歌的生存环境受到一定影响,艺人和听众都面临老龄化的问题,而年轻一辈多不了解、不喜欢、不会唱竹板歌,且缺乏符合时代和群众需求新作品,使得竹板歌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急需采取有力措施加以保护。

申报地区或单位:
梅州市蕉岭县、梅州市兴宁市

保护单位:
梅州市蕉岭县、梅州市兴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