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板歌(梅县竹板歌)

  • 项目编号:
  • 类别:
    非遗
  • 类型: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相关地域:
  • 荣获: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梅县竹板歌因说唱者以竹板击节伴奏而得名,又称“五句落板”、“五句板”、“甲塞歌”,亦有称“乞食歌”、“叫化歌”,是梅县地区家喻户晓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梅县竹板歌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原地区的五句子,清朝末年随着客家人的迁徙沿赣南、闽西,流传到粤东客家话地区。最早竹板歌是以说唱艺人沿街乞讨、走村串户的卖艺形式出现,后来发展到唱堂会、公园定点说唱,解放后多由文化部门组织艺人进行加工艺术创作。

梅县竹板歌唱腔比较固定简单,以客家话语调、字音演唱。歌词以五句歌词为一个段落,每句基本由七字组成,内容清新、通俗易懂、妙语双关、形象生动;唱起来琅琅上口,音韵悠扬,声情并茂,优美动听。演唱者更可根据情景变化音调,从而唱出悲伤忧怨、慷慨激昂的各种复杂感情。歌唱内容主要为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或是民间故事的改编,传统唱本有《梁山伯与祝英台》、《梁四珍与赵玉》、《血掌印》等;现代唱本有《城里有个大姑娘》、《万古流芳》、《山村新风》、《山嫂办宴》等。

梅县竹板歌表演形式灵活,可由单人或双人说唱,也可以多人演唱,手执四块竹板便可即席说唱,不用伴奏,不用受场地和时间限制;更可谱成新曲上大舞台演唱。竹板是梅县竹板歌的主要伴奏乐器,另还可配胡铉和秦琴。表演时说唱艺人手执四块用苗竹精制的竹板(每块竹板两指宽六寸长,其中一块有锯齿),通过敲击竹板进行伴奏。打竹板时讲究打得清脆、节拍均匀、重轻得体。弹秦琴和拉胡弦都讲究精巧的功夫,注重音准、节拍均匀、强弱有数,必要时也采用猛击、急杀等技巧。

梅县竹板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地方色彩浓郁,文学性较强,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竹板歌随客家人的迁徙而落地生根,其中包涵了客家的民俗历史,对研究客家的历史、语言、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节奏转变以及影视传媒、报刊报纸的普及,传统竹板歌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老艺人及观众逐渐老去,年轻一辈对竹板歌艺术已很生疏和冷漠,亟待抢救挖掘和保护。

申报地区或单位:
梅州市梅县

保护单位:
梅州市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