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溪畲族祭祀仪式

  • 项目编号:
    3-Ⅹ-6
  • 类别:
    民俗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简介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为畲族最隆重的祭祀日。祭礼由族长或本族名望最高的法师主持。祭日前一天,要整扫庙堂(回龙庙),陈设器皿,洗涤用具,备办牲礼供品。供品备好后,祭日子时,放铳一响,每家每户成年男子手捧香烛供品前往祠堂致祭,女性不参祭,只在旁观看,进祠堂门时要半跪蹲行进,将香烛祭品排列供桌上,然后退站两旁。开炮三响,配乐人员敲起祭祀专用的锣鼓点子,祭礼正式开始,法师设坛,手持令刀和龙角口念咒语“八宝坛香、香烟袅袅、上通天堂、下通五方…”,开始请神,法师半蹲身子,左右脚互相交叉跳跃,左手转动龙角,右手有节奏的甩动令刀,走五方步调五方兵马,随后五方兵马手持祖杖出列、法师开始操练五方兵马兵、造城墙、起火和架油锅、开雪门,等火旺油开,法师凭借法力将手伸入烧沸的油中,并光脚踩油锅,接着法师头顶米筛翻五方跟斗破火坑、光脚走五方步踩炭火,为村民祈福消灾,祷求安康延寿。最后法师念咒语、烧香纸送走神灵。礼毕,各家各户的户主(或代表者)带走自家香烛供品以半跪蹲方式退出,将供品摆在家中祖龛上。接着参祭者聚宴一堂,并进行庆丰舞、对山歌、武术等节目表演,直到黎明祭祀仪式才告终止。 

历史渊源

资溪县新月畲族村位于资溪县城南20公里山凹中。60年代未从浙江(淳安、建德)一带移民到现在居址,是我省几个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居住地之一,其舞蹈、山歌、武术和板凳功夫等技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传统的祭祀活动从唐朝开始遗传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已有的文献资料记载是从清朝开始,有几百年的历史,而畲族人口述的上千年的历史暂时无法考证),仪式主要喻义为祭祀神灵、祈福消灾,祷求安康延寿。

盘瓠传说和祖先崇拜形成了畲族最原始,最基本和最核心的民族宗教的祀灵,“畲族祭祀仪式”是畲族最具代表的民间信仰活动。

畲族宗教信仰富有民族特色。盘瓠传说在畲家世代相承,广为流传。传说内容,在闽浙粤赣皖,虽有地域性的差异,但基本情节相同。

畲族称“盘瓠”作“忠勇王”,闽东浙南畲族还称作“龙麒”,“盘护”,“高皇”,皖南畲族还称作“龙猛”,粤东畲族还称作“护王”,“盘大护”,“盘古大王”等。“盘瓠”的原型构成有龙犬,鱼龙,龙与麒麟等诸多说法。这是畲族原始图腾崇拜观念的形象化表现形式。

关于盘瓠传说,族内最有权威的文字资料是弁于畲家诸姓谱牒之首端的《敕书》,或密藏于族内的《重建盘瓠祠铁书》、《广东盘皇铭志》、《开山公据》、《抚瑶券牒》等。刊于宗谱的《历朝封赠》、《会稽山七贤洞记》、《重修潮州凤凰山总祠记》、《龙首师杖记》等也记载了这方面的内容。还有,畲族史诗《高皇歌》也世代传诵着这个传说故事。

关于盘瓠传说的实物材料是珍藏于畲家祠堂的祖图和祖杖。“祖图”又称“太公图”,“永远图记”,“长联”。今藏闽东,浙南,粤东的祖图多为清代物品,以麻布,土布为底,平图勾勒,浓墨重彩,以条状横幅长卷居多,也有直幅多屏组合而成。画面配有文字说明,图文并举,以盘瓠传说为依托,展示畲族历史发展,社会生产,文化习俗等。祖杖又称“龙首杖”,“法杖”,是畲家显示远祖权威的象征物。

主要内容

祭祀活动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请神(设坛、摆祭品、念请神咒语)

(2)、调兵(走五方步调五方兵马)

(3)、练  兵(念练兵咒语、练五方兵马、练棍)

(4)、造城墙(领五方兵马造城墙)

(5)、起  火(起木炭火、架油锅)

(6)、开雪门(压火、祛邪)

(7)、破火坑(翻五方跟斗破炭火、踩油锅)

(8)、踩  火(走五方步踩炭火、祛邪)

(9)、送  神(念送神咒语、退兵、烧香纸)

注:“五方”是指东、南、西、北、中五方。


法师踩油锅生旺火

法师翻五方跟斗破炭火

法师练兵

法师设坛请神

法师手触油锅

申报地区或单位:
抚州市资溪县

保护单位:
抚州市资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