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河豚】名单大全

河鲀鱼,俗写也做河豚鱼。豚者,猪也,河豚、江豚皆即水中之猪也。以豚而得名者,状其美味也。但其正字则当做河鲀。“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食得一口河豚肉,从此不闻天下鱼”。每年这个时候的河豚由于即将进入产卵期,其肉色之晶莹、肉质之鲜美都达到了极致。丰腴鲜美的河豚,独特的胶质,感叹春天竟可以把这般的美食带到人间。原味老火红烧河豚,口感咸中带甜,鲜美异常。先一口鱼肝,已经洞彻心扉,滑嫩无比,丰腴鲜美、入口即化的感觉;接着大胆来一口反身鱼皮,一定要一口吞下春天的肥美;最后才是吃上这美人加身的河豚鱼。感叹天地万物的美哉!美哉!

  1


  我生平不甚食肉,但是酷嗜吃鱼。


  天下美鱼甚多。中国凡大江大湖几乎皆有几种异类而特色之美鱼、怪鱼、奇鱼。


  我年轻时好游历五湖四海,有缘品尝过的美鱼品类亦颇多。今夜难寐,就聊聊鱼。先从长江之三鲜谈起。


  所谓长江三鲜者,各地说法不一。重庆、武汉一带或以江团(江豚、即鮰鱼)、刀鱼、胭脂鱼为三宝。但南通以下的江口一带则以河豚鱼、刀鱼和鲥鱼为三鲜。还有以白暨豚、扬子鳄、中华鲟等为长江三国宝的——但最后三种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野生者严禁捕猎。至于前几种宝贝,我都有口福欣赏过,确为极其鲜美之鱼品,名不虚传也。


  盖鱼肉之鲜美,我窃以为基本可分为四品:一类为生鲜之美,如河鲀;二类为肥腴之美,如江豚(鮰鱼);三类为细腻之美,如鲥鱼;四类为滑润之美,如刀鱼。


  今夜有感忆旧而谈,则为河鲀鱼也。


  河鲀鱼,俗写也做河豚鱼。豚者,猪也,河豚、江豚皆即水中之猪也。以豚而得名者,状其美味也。但其正字则当做河鲀。


  野生河鲀实际是一种著名的极毒之鱼。河豚毒微量即可致命,中毒者死亡率高达99% 。河鲀种下小品种甚多,形态皆颇为异类。


  河鲀鱼无麟,体型浑圆,大腹便便。河鲀在水中主要依靠胸鳍的摆动行进,转弯灵活,而行动迟缓,加之其肉厚肥美,因此,颇易成为其他动物的捕食对象。


  但是在生存适应的演化过程中,河鲀发展出了两种迥异于一般鱼类的自卫机制。


  一是当其遇到侵害,其腹腔能迅速膨胀扩张数倍,使整个身体呈大球状,同时皮肤上的小刺竖起,借以吓阻掠食者,也令掠食者难以吞食。故中国民间俗称河鲀为“气泡鱼”、“吹肚鱼”,”蝦蟆鱼“(貌似癞蛤蟆)、“乌龟鱼”(身大头缩貌似乌龟)。其英文名为Far east puffers 。上古时期,河鲀称“巿(古音读福)鱼”,汉晋隋唐时期则多称‘鯸鲐’。


  河豚第二种特殊的自卫方式就是释放它的毒素杀死捕猎者。河鲀含有剧毒的“河豚毒素(Tetrodotoxin),此毒比剧毒的氰化物还要苦毒千倍以上,只需要0.48毫克就能致人死命。河鲀毒素特别集中在眼睛、卵巢、肝脏和胆囊等处,即使在高温下,这种毒素也难以被降解和破坏。


  2


  中国南方人也许是世界上最早食用河鲀鱼的,也是最早了解其毒性的人。


  据《山海经·北山经》记,“肺鱼(即河鲀),食之杀人”。《本草纲目》亦记:“河豚有大毒,味虽珍美,修治失法,食之杀人。”晋左思《三都赋·吴都赋》有“王鲔鯸鲐”句,其注曰:“鯸鲐鱼状,如蝌蚪(蛤蟆),大者尺余,腹下白,背上青黑,有黄纹,性有毒。”《太平广记》记:“鯸鲐鱼文斑如虎,俗云煮之不熟,食者必死。”


  宋人称此鱼为河鲀,豚者,小猪也。宋人已经深知河鲀之美味也。据沈括《梦溪笔谈》记:“吴人嗜河鲀鱼。有遇毒者,往往杀人,可为深戒。”


  其实河豚鱼的体肉中并无毒素,因其特别味美,自古以来知味及猎奇者就有”拼死吃河豚“之语,不惜冒险而食之。


  关于河鲀,江南民间流传着这样两则有趣的传说:


  一曰吴王夫差胜越之后,日拥美女西施于怀。有厨人进奉河鲀,其肉质洁白如玉,丰腴鲜美。西施没吃过,遂问道:此物究竟何如?夫差正吃得高兴,随口答道:“此物美极,堪比佳人玉乳也!”从此,河鲀就有了“西施乳”的别名。


  又传说在宋代,苏轼贬谪在杭州,有人请东坡品尝河豚。正在吃得美时,朝廷来了圣旨,钦差传苏轼接旨。东坡却只顾埋头大吃。钦差怒道:“老儿公然抗旨,莫非不怕死么?”


  东坡不吭声直到吃完停箸,才口中叹一口气道:“为此物也可拼得一死!”


  ——据说“拼死吃河鲀”的话就是自此而来的。


  苏东坡诗集中有名篇云: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全宋诗》又有南宋人洪驹戈的诗:


  ”蒌蒿短短获芽肥,正是河豚欲上时。甘美远胜西子乳,吴王当日未尝知。“


  明嘉靖版《江阴县志》在“鱼属”中提到:“河鲀,……凡腹、子、目、精、脊血有毒。”《丹徒县志》:“河鲀子与眼人知去之。血藏脂内,脂至肥美,有西施乳之称,食者必不肯弃。苟治不法,则危矣。”


  这些记载表明,宋以下江南近海人已颇有嗜食河鲀的习俗。


  河豚以河为名,实际却是一種生活在大海中的海魚,只是每年春三月回溯长江上游来产卵。在其交配、产卵期毒性最烈。但尽管有能杀人的剧毒,河鲀却仍以美味传名,据说当其毒性最大时期,肉质也最为鲜美。日本人用河鲀的精巢(鱼白)泡制清酒为“白子酒”,以为壮阳有神效超过伟哥。此酒名贵号称清酒中的钻石,别名也称为“西施乳”。


  中国古人虽早已视河鲀为美味,但因其有毒,新中国建国以后一直严禁食之,至今扔未开禁。我小时候初识河鲀鱼就是在鱼店中,当时常见鱼店墙上贴有”河豚鱼剧毒,严禁食用“的海报。


  但是,我在90年代第一次品尝河鲀,并不是在中国而是在日本。当时我已久闻世界上最嗜食河豚的国家是日本。据说,仅东京一地就有一千多家专营料理河豚的餐馆。到日本后,我想,无论如何也要冒险吃一下此物。


  河鲀在日本的食材中虽然并非最昂贵的,但却一直是至为名贵的,至今仍非普通大众餐饮所可以望津的。


  实际上,日本人食用河鲀的风俗也是从中国传去的。日本河豚魚的汉字表记來自中国,河鲀的日文名字是《山海经》中的古名”巿(或作肺,读为服)鱼“——谐音即福鱼。(关東地區稱“Fugu”,关西稱“Fuku”,諧音皆是“福”。)日本人把河鲀看做一种神物,每年四月有对河鲀鱼的祭祀活动。


  因此,日本的许多河鲀料理也都挂出祈求吉祥的”福“字。据说,食用河鲀的风气江户时代在日本贵族中大为盛行。河鲀在当时是日本普通庶民买不起的高贵鱼种,河豚生鱼片被誉为“味之王”。


  3


  日本海出产河豚魚,其中最著名的产地即是山口县的下关。下关原名馬关,是甲午清朝战败后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署马关条约的故地。下关市位於日本本洲最西端的关門海峽,這里魚类资源丰富,盛產河鲀魚,著名的“虎河豚”就是當地的名特產。据说日本的河鲀魚料理最早也是传之于下关。


  日本下关即马关,近代中国的耻辱之地。但这里也是中国的河鲀美食最早传入日本的地方。


  由于河豚魚體內含有剧毒,处理不好就会丢性命。因此日本江戶幕府曾頒佈“河豚禁食令”。明治維新以后,首相伊藤博文在下关品尝了河鲀鲙的美食后,爱不能已,遂促使山口县首先解除了河鲀的禁食令。到1940年代,日本全國逐步解除了禁食河鲀的法令。


  1949年日本政府制定“河豚业取缔條例”,規定從事河豚餐饮业必須通过国家“河豚庖丁師考試”,並持有日本政府批准的从业证书方可上港開业。此后,河鲀美食的经营乃逐渐合法化。


  4


  我品尝河鲀鱼是在东京银座最昂贵的”虎河豚亭“料理店中,这家料理是日本最有名的河鲀店之一,餐廳開設在東京的最繁华的闹市區。在1990年代時期,当时此店中一套虎河豚的全餐,一席價格高達数萬日圓。招待我的主人是与日本王室有亲的一位贵族友人。


  日本河豚魚的種纇有40多種,可食用的有虎河豚、真河豚、縞河豚、草河豚、烏河豚、潮際河豚、小紋河豚等近20種,其中味道最鮮美最名贵的就是虎河豚,因之虎河鲀有河豚中的王者之称。


  日本朋友介绍,在江户时代以前,鱼生主要以鲷鱼、鲆鱼、蝶鱼、海鲈等为材料。这些鱼的特点是肉呈玉白色。而肉呈红色的金枪鱼、鲣鱼、三文鱼等被视为下品。但从明治以后,金枪鱼、鲣鱼变成了鱼生选材的高级鱼,而鱼生中最名贵的品种,就是河鲀。


  日本列岛四面环海,日本原是一个猎鱼的民族。据日本人的统计,在日本可以品尝到的海鱼及海产物至少达三百种以上,因此日本人自称是一个"食鱼民族",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海产品而自豪。


  日本也是一个真正的美食之国。所谓美食,不仅是指美味,也是指食物的艺术化造型所致的美观。特别是奉贡于传统贵族的食品,不仅高度讲究品味和口味,而且特别讲究造型和高雅形式之美。其贵品外观之考究与精致,以我的见闻而论,绝非其他任何地方的餐饮所可以媲类。


  日本食文化具有两大特点:第一是特别讲究“生”、“鲜”、“活”。达尔文认为火发明后人类的饮食由生食变为熟食,在进化的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然而,按照日本人的观念,生猛新鲜的东西才是最具活力、营养最丰富的,任何生物的最佳食用期是它刚刚收获的最新鲜期。所以日本人喜欢将各种食物生吃,不仅生吃蔬菜和植物,而且生吃鸡蛋,生吃鱼,生吃肉。


  日本食文化的第二特点是追求“完美的食品造型美”,讲究外观的"精致艺术性"和"优雅感"。


  日本的一些著名美食常以自然中的美丽景物为命名,如松风、红梅烧、矶松、桃山、牡丹饼,以及州滨、时雨、越之雪、落雁等等。


  凡是去日本享用过高档料理的中国人都会感觉到,日本的菜肴与其说是让人一饱口福,不如说是极尽视觉之美感,让人赏心悦目而且过目不忘,几乎不忍下箸而留下难忘的印象。


  最具代表性的日本美食,首屈一指的当然就是鱼生或者生鱼片,日本人称其为“刺身”,(不仅鱼肉,还包括虾类和贝类)。


  现代中国人数典忘祖,多以为这种生鲜刺身的食法,是日本特有的食文化。


  殊不知,这种生鲜食文化其实原是中国古代的饮食本色。在古中国,生鲜食肉称作“脍”,《说文》:“ 脍,细切(生)肉也。”“肉腥细者为脍。”(《礼记·内则》)“生肉为脍。”《汉书·东方朔传》)现在韩国人嗜好的生牛肉脍,就是传自中国古人的。


  古代汉语中,生鱼片刺身则称作“鲙”。以生鱼制作刺身制作“鲙切”。《旧唐书》有“飞刀脍鲤”之记载,描述飞刀制取生鲤鱼为刺身。所以,生鱼刺身的生鲜吃法,并非是日本的专利,而是华汉祖先的发明。


  最可笑的是,日本所谓“刺身”,不应从俗读作“ci”,而应当读作“剌——la”,刺身,即裂身,以刀为割曰剌(la)也。这个日语词其实也是从汉语传过去的。至于日本食文化之尚美与唯美,我窃以为本来原是盛唐时期华汉食文化的特点,后来华汉饮食多受草原民族的影响——什么满汉全席一类而衰落了,日本则不断改进创新,精益求精反而超过了中国。


  吃生鱼片时,盘上常常配着几枚紫苏叶,旁边还衬托以萝卜丝、紫苏花等。这些植物并非单纯的装饰,它们既有爽口的作用,也有药用消毒的作用。例如,紫苏属唇形科的植物,叶、梗、种子都是药材。苏叶在传统汉药里有解除鱼蟹之毒,发散风寒之功效。


  吃日本生鱼片必须要沾日本酱油(尽管酿制原料相近,但与中国酱油的味感有微妙难言的不同)。酱油里必须要调入辣根末。辣根,学名叫“山黄”,辣根末,就是用山葵的地下茎磨制成的。这种绿色的调料吃起来味像吃芥末,味道强烈有时辣得冲鼻子,逼得你甚至想大叫——这时须嗅一下日本清酒方可解脱。吃河豚的生鱼片,还必须要沾一种特制的日本醋。


  5


  我是1990年11月到日本的,正是初冬时节。而初冬季节也是吃河豚的最佳季节之一,据说这时的鱼肉最为肥腴。另一个好季节是春夏之交,就是苏东坡所咏的“河鲀欲上时”,这时河鲀进入内河寻求交配产卵,毒性最大而肉味也最为鲜美。


  日本的河鲀魚料理店,為食客提供包括河豚魚刺身、河鲀魚火鍋等在內的河鲀魚全席套。


  第一道菜是“河豚皮”。东道主告诉我,河豚皮仍会涵有微毒,仔细品味,嘴唇和舌尖确实有一点充满神秘意味的微麻感觉。


  实际上,河鲀毒素是一种极其名贵的药材,可以作麻醉药和抗癌药,据说往往有奇效。因其产量稀少,河鲀毒素的市场价格是黄金的2万倍。


  主菜是河豚鱼片刺身。精美的日式大瓷盘中,镶着薄如纸、晶莹半透明的鱼生片,周边点缀着大葱梗、小葱花、野桔瓣、芥末膏和河豚肝花。配食的佐料是特制的日式香醋汁、日式甜酱油、辣根粉、生姜丝、萝卜泥、苏子叶等调味品。


  一条河鲀魚,經特级料理大師精湛的手艺加工後,以精美的食品形式,出現在食客面前,成为巧夺天工的艺术品。令人赞赏其雅美之余,几乎不忍心下箸破坏这一美丽的图案。


  开吃后,夾上一片河鲀鱼生片,沾上调料,送入嘴中。调料与河鲀片在咀嚼时味道相互生发,肉质有点筋道,口感确实极其鮮美。日本东道主把河豚鱼生誉为“冬令味觉之王”。


  [日本的一套河鲀全席套餐通常包括:河豚生魚片(刺身)、汆河鲀魚皮或河鲀魚皮凍、烤河鲀魚肉片、炸河鲀魚骨、尾、河鲀魚肉火鍋,最後還有河豚魚碎末燴飯以及用河鲀鱼鳍制作的清酒等。]


  河豚魚刺身最能代表河豚魚的天然味道。由于河豚魚肉較其它魚肉口感更为筋道,因此通常将其主要部位的肉,片得很薄很薄,然后摆在大盤中,周边以食材配花。那鱼片薄得就像一层几乎完全透明的玻璃纸,以至透过鱼片可以看到磁盘绘制的花纹图案。


  河豚的鳍翅酒,也很有名。是把火烤过的河豚鱼鳍放进烫过的清酒里,使酒被熏染上浮出一种特殊的清香味。日本清酒本身微甜,表层口感很好喝,但其实后劲非常大。主人建议我们在饮用前用火把酒稍微燎一下,减弱酒精的度数,就不易不胜酒力而在席间醉倒。


  此宴的高潮是火锅。日本火锅与中式的金属火锅不同,实际近似中国的砂锅。


  侍女先将海苔和河豚头放入沸水里煮为底汤,然后将河豚腹、胁和背的肉次第涮入锅中,一片一片轮流盛在每人的碗里。佐料是酱油、小葱、“明太鱼子”(腌鱼子)和醋橘汁。再 配以金针菇、香菇、豆腐、粉条、圆年糕、芹菜、大白菜,大葱等辅料,清爽甘口。涮过的河豚腹肉细软滑嫩,入口即化。


  河鲀的内脏含毒,一般多被丢弃。但主人告诉我,河鲀之所以是所有鱼类中最特别、最好吃的一种,原因就在于它具有毒性所造成的那种神秘感。


  进入冬季后的河鲀最肥美而多脂肪。河鲀有毒的部分主要是卵巢、肝脏、肾脏、血液、眼球、鳃和皮肤。河鲀的毒性与其生殖周期有关,所以晚春初夏进入交配怀卵期的河鲀的毒性最大,但肉质也最鲜美。


  河鲀毒素能使人神经麻痹、呕吐、四肢发冷,进而心跳和呼吸停止。对于知味而讲究吃的日本人,特别爱吃河豚的一部分内脏。他们认为“此味至美,以至值得为之一死”。


  据说,有毒的内脏吃起来,舌头会因感受毒素而格外发麻,但味蕾也会被激发而特别敏感兴奋,因之味感变得格外鲜美。十多年前,有个名叫坂东三五郎的歌伎名角即因嗜吃河鲀脏器而丧命。


  在日本,必须拥有特种专业证书的厨师才能料理河豚。但是,每年死于河豚毒者仍有几百人。所以,吃野生的河鲀,仍然是既有危险也有特殊魅力的的一种挑战。


  [今夜聊河鲀,上篇完,下篇待续]


  【附录·资料一】中国古代的生食之脍(鲙)


  鱼脍,现称生鱼片又称鱼生,古称““鲙”。以新鲜的肉类制作的生食薄片则称作“脍”。这种生鲜食法,起源于中国,后传至日本、朝鲜半岛等地。中国古代吃生鱼片之俗,最早见于可信记载可追溯至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出土的青铜器“兮甲盘”的铭文:这一年周师於彭衙(今陜西白水县之内)迎击猃狁(匈奴),凯旋而归。贵族尹吉甫设宴请客,主菜是烧甲鱼加生鲤鱼片。《诗经。小雅。六月》中也记载了这件事:“饮御诸友,炰鳖鲙鲤”,“鲙鲤”就是生鲤鱼切片的鱼生“刺身”。据《礼记》记:“脍,春用葱,秋用芥”。《论语》中说孔子对脍等食品“不得其酱不食”,可知先秦时吃生鱼鲙已经用葱、芥为酱来调味。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记,吴军攻破楚郢都后,吴王阖闾设鱼鲙慰劳伍子胥。(前505年)。东汉时,广陵太守陈登很爱吃生鱼鲙,因为过量食用而得寄生虫病,后经名医华佗医治才康复,但他康复后仍然继续吃生鱼片,终因为贪吃生鱼片而死。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记:“祝阿(今山东齐河县祝阿镇)不食生鱼”。某地不食生鱼反而值得记录,表明当时吃生鱼是较为普遍的。三国时期曹植也喜欢吃鱼生,他的《名都篇》里有:“脍鲤臇胎虾,炮鳖炙熊蹯”,即把鱼生蘸著小虾酱吃。 南北朝时,出现金齏玉脍,是中国古代生鱼片菜色中最著名的,此名称出现在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书中。在“八和齏”一节里详细地介绍了金齏的做法。“八和齏”是一种调味品,是用蒜、姜、橘、白梅、熟粟黄、粳米饭、盐、酱八种料制成的,用来蘸鱼脍。隋朝时,隋炀帝到江都,吴郡松江献鲈鱼,炀帝说:“所谓金齏玉脍,东南佳味也。”可见隋炀帝也很喜欢吃鱼脍。


  唐是食用生鱼片的高峰期,有不少诗词反映鱼脍的流行程度。李白的《鲁中都有小吏逢七朗以斗酒双鱼赠余於逆旅因“鱠鱼”饮酒留诗而去》于诗题就提及生鱼片。王维在《洛阳女儿行》诗中写道“侍女金盘脍鲤鱼”;以鲤鱼为刺身。王昌龄的《送程六》诗道“青鱼雪落鱠橙虀”;白居易的《轻肥》诗就提到:“脍切天池鳞”,又有《松江亭携乐观渔宴宿》写道:“朝盘鱠红鲤”;晚唐夏彦谦的《夏日访友》诗则有“冰鲤斫银鱠”;五代后蜀君主孟昶宠妃花蕊夫人的《宫词》亦提到“日午殿头宣索鱠”。可见唐至五代时,生鱼片不但是宫廷中常见的食品,也是平民的日常菜肴。鲙制生鱼片的美食方法当于唐代传至日本。宋朝时食用鱼脍依然很普遍。有人统计《太平广记》等书籍文献中有名可吃的鱼脍达三十八种,如“鱼鳔二色脍”、“红丝水晶脍”、“鲜虾蹄子脍”、“鲫鱼脍”、“沙鱼脍”、“水母脍”、“三珍脍”等。相传扬州城内梅圣俞家有一女佣擅做鱼生,欧阳修知道后每就常常带鲜鱼找那位女佣为他做鱼生。


  此外,苏轼与陆游都喜欢吃生鱼片,他们现存的与鱼脍有关的诗词就分别有十三首和三十七首之多。苏轼的《将之湖州戏赠莘老》列举了湖州的美味,其中一句是“吴儿脍缕薄欲飞”,就是指湖州的生鱼片。陆游《秋郊有怀四首》提到“缕飞绿鲫脍,花簇赬鲤鮓”,又有《醉中怀江湖旧游偶作短歌》写道“野鱼可脍菰可烹”。辛弃疾词“休说鲈鱼堪鲙”——即鲈鱼鲙即鲈鱼刺身。其所说乃晋人张翰见秋风起想起故乡的鲈鱼为鲙的美食,遂弃官而去的故事。


  元朝时宫廷也有生鱼片菜肴,蒙古太医忽思慧的《饮膳正要。聚珍异馔》篇著录了他几代元朝皇帝的菜谱,其中一道菜就是鱼脍,是以生鲤鱼片,加入芥末调味过的姜丝、葱丝、萝卜丝和香菜丝,经胭脂著色,用盐、醋提味。而《食物相反》、《食物中毒》、《鱼品》诸篇亦论及鱼脍。元曲中亦有许多关於鱼脍的内容,关汉卿的杂剧《望江亭中秋切脍旦》,就有谭记儿乔扮渔妇,为杨衙内切脍的情节。刘可久的《南吕。阅金经。湖上书事》有“玉手银丝脍”。


  明朝刘伯温把鱼生的制作方法写进《多能鄙事》一文中:“鱼不拘大小,以鲜活为上,去头尾,肚皮,薄切摊白纸上晾片时,细切为丝,以萝卜细剁姜丝拌鱼入碟,杂以生菜、芥辣、醋浇。”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仍有记载鱼脍:“刽切而成,故谓之脍,凡诸鱼鲜活者,薄切洗净血腥,沃以蒜齏姜醋五味食之”。


  清人入关后,宫廷中的生鲜肉脍即消失了。但清代文献仍有鱼脍的若干记载,高士奇的《西苑侍直》诗有:“沾恩馔给银丝脍”,所记的是康熙十八年与十九年(1679和1680年)夏天的事,可知清宫中有生鱼片供应。生活在江浙一带的名医王士雄(1808-1868年)在所著《随息居饮食谱》里也对鱼脍进行了论述。李调元《南越笔记》亦记载:“粤俗嗜鱼生”。清。李调元《南越笔记》:“粤俗嗜鱼生,以鲈以(鱼奥)以鰽白以黄鱼以青鲚以雪龄以鲩为上。鲩又以白鲩为上。以初出水泼剌者,去其皮剑,洗其血腥,细脍之以为生,红肌白理,轻可吹起,薄如蝉翼,两两相比,沃以老醪,和以椒芷,入口冰融,至甘旨矣。而鲥与嘉鱼尤美。”反映鱼生以残馀的型态继续流行于江南和岭南地区。(据王若涵《食脍考》)


  【资料2】日本禁止与开放河鲀食用的历史


  [早在日本战国时期,丰臣秀吉最早发布了禁食河豚鱼的禁令,到了江户时代很多藩的大名也发出了禁令。在黑田藩和长州藩甚至规定:如有武士因吃河豚鱼而死的话,将废除其家的世袭权利,这是对武士家族最高级别的惩罚。但是偷着吃的人依然禁止不绝。下关的名吃——河豚料理闻名全日本。据记载,江户幕府的末期,不少知名人士到下关去吃河豚。


  明治维新后的1882年,明治政府颁布更严厉的禁令,把吃河豚和作奸犯科等同论罪,处以拘留罚款,于是河豚料理才从公开市场上消失。1888年左右,首相伊藤博文来到下关,到春帆楼游玩,相熟的老板娘私自用河豚宴飨伊藤博文,食后伊藤博文命令当时的山口县令原保太郎,把禁止吃河豚的禁令废止了。当时废止禁令的只有山口一个县,在日本全国能够合法吃河豚是二次大战后的事情。较早解除禁令的地区有东京(1892年)、兵库(1919年)、大阪(1941年)。由此可见,下关和东京成为河豚料理的主要消费地是有历史原由的。


  战后,1947年日本制定了《食品卫生法》,日本全国47个都道府县中有19个都府县制定了独自的食用河豚条例。在河豚主要产地的山口县,1981年制定了关于销售和加工河豚的条例,其中有料理师需要有河豚料理师执照、加工设施需申请河豚处理设施证等规定,保证了在安全的情况下食用河豚。


  日本的食品卫生法第4条规定了“不卫生食品的销售等禁止事项”,其中的第2条为:“有毒、或含有有害物质、或有上述怀疑者,属于禁止之用之列。“”但是在经厚生大臣认定没有损害人的健康之虞的情况不受此限。”食品卫生法的第一条第一号“有“厚生大臣认定”的法例外特别规定:“即便是有毒、有害物质,自然地含在食品或添加物中,或附着其上,其程度或通过处理后可以确认对人体无害的情况下,可以食用”。


  河豚被证明是去除有毒部分即可安全食用的食品,经过充分的去毒处理后完全不可怕,所以吃河豚并不违法。]


盘锦河豚
盘锦河豚
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众所周知,河豚、刀鱼和鲥鱼被称作中国“长江三鲜”,河豚位列“长江三鲜”之首。历史上文人墨客一贯对“长江三鲜”中的河豚不吝溢美之词,但近年来由于盘锦河豚率先走出了一条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大有后来居上之势。盘锦河豚主产区位于松辽平原南端、大辽河下游入海口处。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优良的水质、丰富的饵料为河豚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南通长江河豚(养殖)
南通长江河豚(养殖)
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河豚被食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距今有两千多年了。古时,南通从西周至东周元王三年(前473年)属吴国,后越国灭吴国,于是属越国。当时这里就有品尝河豚的习俗,当时食河豚之风盛行,而南通丰富的河豚资源使得人们大量品尝这一天下奇鲜成为可能。

大连河豚
大连河豚
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在那海水酣睡的宫殿里,铺满了多少奇珍异宝。“鱼中之王”——大连河豚,花纹鲜艳,活力充沛,生长迅速,鱼肉洁白滑嫩、晶莹透明,鱼皮柔滑细薄、有弹性,口感鲜美,是海鲜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