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烟叶

保山烟叶种植历史悠久。在明代著名药物学家张介宾所著《景岳全书》中记述了明洪武十四年(1381)至明正统十三年(1448)明军西征麓川(今瑞丽)期间,有明军“吸烟避瘴”情形,可知当时滇西(含今保山)已种植烟草,吸食草烟。随着美洲烟草逐渐向欧亚大陆的传播,缅甸、印度在1599年后引种成功。当时腾冲等县种植的“濮子烟”即由南方丝绸之路从缅甸、印度等地引入。据《腾越州志》记载,从明万历末年(1620)至清亁隆元年(1736)的一百余年间,腾越各县的烟草已发展到“夷地皆种树”,并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一项“常年产物”。到清光绪年间(1875~1908),腾冲等地的凉晒烟除农民自种自吸外,已能加工成具有特色的烟丝投放市场,并出口缅甸、泰国。 民国35年(1946),保山茂恒商号经理回家乡施甸创建保山殖边合作农场,引进美国烤烟品种大金元,试种成功,面积300亩。民国36年推广种植1000多亩,民国38年发展到2000亩。民国37年,省政府将保山(含今 施甸县)、腾冲、龙陵3县列为烤烟种植推广区,当年全区烤烟面积发展到4000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中期,烤烟种植面积曾一度迅速扩大。1958年后,因大跃进时期受“五风”和“以粮为纲”的影响,烤烟种植面积逐年减少,至1961年全区基本停种。1985年,中共保山地委决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重视发展烟草生产。1985年~2005年,保山烤烟生产历经了试种推广、快速发展、稳步发展三个阶段,烟草业被逐步培育为保山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 1986年在保山、施甸、腾冲等县(市)设置试范点,共试种烤烟718亩,收购烟叶6.18万千克,其中上中等烟叶占65.5%。1988年,推广种植烤烟51 217亩,收购烟叶310.57万千克,其中上中等烟叶占74.40%,烤烟生产进一步发展。至1990年,全区种植烤烟7.61万亩,收购烟叶354.5万千克,其中上中等烟叶占70.87%,为保山烤烟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十世纪90年代,保山烟区烤烟生产实现历史性跨越式增长。1992年,烤烟种植面积突破35万亩,收购烟叶3 514万千克,种植户由上年6.04万户增加到10.68万户,区域化连片种植面积17.96万亩,种植田烟7.23万亩,实现财政收入占全区财政收入的20.8%。1997年,烤烟种植面积扩大到53.5万亩,全区有75个乡(镇)、31万户、106万人种烤烟,烟叶收购量达4806万千克,单产90千克,农特税1.74亿元,烟叶收购量、单产、农特税均创历史纪录。 进入21世纪是保山烤烟稳定发展阶段,2000年种植23.61万亩,收购烟叶2614.5万千克,平均单产110.7千克,烟叶综合等级合格率78.02%。2005年烤烟种植31.99万亩,收购4148.5万千克,平均亩收购129.69千克,其中上中等烟比例占87.89%,评吸结果得到省内外厂家的认可,与昆明、常德、长沙、南京等20多个厂家建立了稳定的烟叶购销关系,保山烤烟生产走上了质量效益型的发展轨道。 保山烤烟种植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长期的种植实践中,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保山烟叶“清甜香润”风格特征突出,烟叶外观金黄、桔黄、叶片正面与背面颜色差异较小,叶尖与叶基部的色调基本一致,光泽鲜明,组织疏松,油份适中,叶片厚薄适中,烟叶醇化潜力好,是烤烟型卷烟制品主配方的原料。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被杭州中农质量认证中心通过中国有机产品认证。湖南中烟集团、云南中烟集团、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等综合质量评价:“保山清甜香润烤烟化学成分含量处于适宜的范围之内,烟叶安全性较好”、“保山清甜香润烤烟香气明快、清新,底韵厚实、丰富,香气质感较好,烟气浓度较厚实饱满,透发性较好,有一定甜润。内在化学成分较协调,感官质量总体较好,具有良好的配伍性,具有作为主料烟叶的质量特征“。2007年-2011年保山烟区累积为全国卷烟工业企业生产清甜香润烤烟536.2万担,烟农累计销售收入达40.04亿元,五年创烟叶农特税8.81亿元,清甜香烤烟已成为全市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保山市人民政府指出保山农村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重点和关键点就在烤烟产业,烤烟兴,产业兴,烤烟发展,全市农村经济发展,烤烟发展,农民增收有保障。

1. 地质地貌情况 种植区位于云南横断山脉南段,高黎贡山和怒山绵延于境内,地势北高南低。最高海拔1900m,最低海拔500m,适宜种植的海拔500m~1900m;土壤主要类型有红壤、紫色土、火山灰土和水稻土。种植区一般选择在低热河谷、低山、丘陵、缓坡和平坝。 2. 水文情况 种植区内河流分属澜沧江、怒江和伊洛瓦底江水系。主要支流有48条,其中,东河、勐米河、水长河、敢顶河、芒宽河等28条属怒江流域,龙川江干流、明光河、界头小江、瑞滇河、大河等13条属伊洛瓦底江流域,右甸河、漭水河、大田坝河、瓦窑河、湾帕河等7条属澜沧江流域。 3. 气候条件 种植区属低纬高原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5.5℃,最低月平均气温8.2℃,最高月平均气温21℃,无霜期293天以上,年日照时数大于等于2200小时,年最高降雨量2100 mm,年最低降雨量700 mm,平均降雨量1200 mm,降雨量一般集中在5月~10月。

1. 产地选择 一般选择海拔500m~1900m之间的区域,年均气温14.8℃~21.3℃,大田生长期≥20℃有效积温为2050 ℃~2080℃,年平均降雨量700mm~2100 mm的低热河谷、低山、丘陵、缓坡和平坝种植。 2. 品种选择 种植红花大金元、K326、云烟87等品种。 3. 种植规程 (1)育苗。育苗期一般为每年的2月至4月,育苗方式为漂浮育苗。育苗标准执行Q/BYC 1.18-2013。 (2)移栽。移栽时间为每年的4月到5月。移栽方法:采用移栽器实行高杆明水、带水带肥定位移栽。移栽标准执行Q/BYC 1.19-2013。 (3)大田管理。大田期分为还苗期、伸根期、旺长期、成熟期。田间管理标准执行Q/BYC 1.19-2013。 (4)病虫害防治技术。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化学防治中农药的使用准则按GB 4285-89和GB/T 8321.1-8321.8 执行。 (5)产品采收。 采收标准:采收期一般在每年的7月到10月。按照下部叶适时早收、中部叶成熟稳收、上部叶充分成熟采收的原则进行,采收标准执行Q/BYC 1.17-2013。 烟叶调制:把田间采收的成熟烟叶通过编竿挂在烤房中,采取三段式烘烤工艺进行烘烤,烘烤标准执行Q/BYC 1.22-2013。 烟叶分级:调制后的烟叶,根据烟叶的成熟度、叶片结构、身份、油份、色度、长度、残伤等七个外观品质因素进行烟叶分级,共分42级,烤烟分级标准执行GB 2635-1992。 贮存:烟叶储存地方要保持干燥、避光、清洁卫生。贮存标准执行Q/BYC 1.22-2013。 4. 生产记录要求育苗、种植、采收、烘烤、收购、管理生产过程做好全程记录,建立生产档案,对投入品、使用时间、次数、用量、使用方法、种植和收获日期等,记录收集归档,并妥善保存,保存期3年。

产品特征:
1. 外在感官特征 鲜烟叶:(植株鲜烟叶)烟田群体结构合理,烟株生长整齐一致,行间叶尖距15~20cm,田间最大叶面积系数2.8~3.5。叶片厚薄适中,清秀,成熟一致,分层落黄均匀。个体健壮,烟株整齐、均匀、无病虫害表征。烟株叶色为绿至浅绿,封顶后10 d~15 d株形为筒形或腰鼓形,株高110~120cm,茎围9㎝~12 cm,留叶数18~22片下部叶长55~65 cm,宽25~35 cm,中部叶长65~80 cm,宽30~35 cm,上部叶长55~65 cm,宽20~25 cm,叶面积系数2.5~3.5。 烤后烟叶:成熟度高,色泽均匀饱满,光泽中至强,多桔黄,油分足,身份适中,组织结构疏松。平均单叶重7~10g,其中下部叶7~8g、中部叶9~11 g、上部叶8~10 g。2. 内在品质指标烟叶内总氮、烟碱、总糖、还原糖、蛋白质、钾、氯等主要化学成分含量适宜,糖碱比、氮碱比等比例协调。 3.物理特性 烟叶燃烧性强,燃烧较完全,烟灰多呈白色或灰白色,烟叶湿性较好,填充性中等至较好,烟叶弹性好,烟叶单位面积质量中等,在18%~29%之间。 4. 评吸质量 具有典型的清香型风格,香气质好,香气量足,劲头适中,吃味醇和,余味舒适,刺激性小,燃烧性好。 5. 安全要求 保山烟叶产地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2005)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生产执行保山烤烟综合标准(Q/BYC 1.1~47-2013)。

包装规定:
严格遵守《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规范》,实行公共标识与地域产品名称相结合的使用制度。在保护地域范围内的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提出申请,签定标志使用协议,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产品名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

证书持有人:
保山市烟草学会

地域保护范围:
保山烟叶产地位于云南省保山市境内,涉及腾冲县、施甸县、龙陵县、昌宁县、隆阳区四县一区。地理坐标为:东经98°25′-100°02′、北纬24°08′-25°51′之间。种植区域范围面积12万公顷,年种植面积4万公顷,年产量180万担(9000万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