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儿菜

璧山儿菜在60年代末由李海钦(蔬菜种子老板,现已逝世)修建湘渝铁路时,从南充引进,当时菜的个性小、个头不大,种植面积不大,主要用于自食。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蔬菜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儿菜种植面积也逐年扩大,到90年代已具有一定规模。儿菜种植通常采用旱地栽植和稻菜轮作栽培模式。其成本低,每亩可净收入1300-1800元。尤其是稻菜轮作,充分利用冬闲田,解决了粮菜争地的矛盾,既解决了市场“粮袋子”、“菜篮子”短缺问题,又增加了农民“钱袋子”。经过30余年的发展,璧山区儿菜从选种、筛选、繁育、栽植、营销的产业链已初步形成。成立了长五、高古、绿雅、常青等蔬菜专业合作社,积极为农户提供技术保障和将大量的儿菜组织到外地销售。同时还有蔬菜营销经纪人在基地内收购儿菜(专业合作社和蔬菜营销经济人收购量占全年儿菜产量的95%以上)。除供应成渝两地外,大量的儿菜远销上海、广东、浙江等地。2009年3月CCTV-7《致富经》栏目对璧山儿菜作了专题报道,促进了儿菜销售渠道的多元化,市外市场不断扩大,现璧山儿菜在云南、贵州、四川、上海、江苏、浙江、北京和广东等20多个省市农贸市场都有销售,璧山儿菜外销占了整个市场份额的60%以上,扩大了璧山儿菜在全国的知名度。璧山儿菜由于品质优良,规模大,产业优势强,销售范围广泛,使得农民增收显著。2006年12月获得了重庆市农业局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2007年5月获得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08年12月获国家商标局注册的儿菜“璧莹”牌商标。2009年12月底,中国国艺学会长江蔬菜协会吕家龙理事长一行对璧山儿菜考察后感言:“中国的儿菜看重庆,重庆的儿菜看璧山,璧山的儿菜看丁家,璧山真不愧是中国儿菜之乡!”2010年2月,中国园艺学会长江蔬菜学会授予璧山区“中国儿菜之乡”荣誉称号。

1、土壤地貌情况:璧山县地处川东南平行褶皱区,属华蓥山脉向南延伸的低山丘陵区。由温塘峡背斜构成东山,沥鼻峡背斜和花果山背斜构成西山,包围全境。璧山的土壤分五大类、十七个土属、六十个土种,水稻土面积大,占总耕地的70.01%,有机质含量高,土层深厚肥沃,保水保肥力强,PH值5-7.5,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和规模种植。 2、水文情况:璧山县主要河流有璧南河、璧北河和梅江河,县境内流域面积913平方千米,境内长度 147.8千米。境内有盐井河水库等中、小型水库88座,总库容7878万方;山平塘2641口,蓄水容量1107万方;石河堰226道,可蓄水1227万方。依托我县丰富的水资源,璧山儿菜灌溉用水得到有力保障,其水质纯净无污染。 3、气候情况:璧山气候属长江上游亚热带湿润区,四季分明。最热为7、8两月,平均气温28.3℃,1月最冷,平均气温7.2℃。年平均气温18℃,年地温平均值19.5℃-20.5℃。年日照1376.1小时。霜期迟,无霜期平均为337天。年平均降雨量1051.2mm。年平均相对湿度81%。该气候条件十分利于璧山儿菜适宜冷凉温润、不耐霜冻及干旱的生长要求。

1、产地选择与特殊内容规定 产地应选择土层较深厚、结构疏松、保水保肥耕性良好、中性或微酸性壤土、粘壤土和沙壤土,排灌方便,交通便利,同时应距公路主干线50-100米以上,周围没有排放有害物质的污染源,空气、灌溉水、土壤环境符合NY/T391-2000的要求。 2、品种选择与特定要求 主要选用抗病、优质丰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商品性好当地品种。目前生产上应用较广泛的品种有:丁家早、中熟儿菜,“早富一号”。 3、育苗 3.1种子消毒:由于儿菜病毒病主要由芜菁花叶病毒侵染所致。播前用10%磷酸三钠浸种40分钟然后洗干净,以钝化种子所带的病毒。 3.2适时播种:儿菜性喜温凉湿润二年生菜,种子发芽适宜温度在20-25度播种过早或偏迟就会导致抽苔发病或儿菜小,甚至不结儿,早播还易诱发儿菜病毒病,切忌提前播种,影响品质和产量,一般8月底至9月上旬(即处暑至白露)播种。利用海拔差,遮阳网措施延长播种期。 3.3避蚜育苗:由于儿菜病毒病是通过蚜虫传播,利用银灰色对蚜虫的趋避性,在育苗地周围用银灰色薄膜遮挡,上面用银灰色遮阳网覆盖,减少蚜虫的侵害和对病毒病的传播。 3.4苗期管理:苗期施1-2次稀薄人粪尿,2叶心时喷一次多效唑溶液,儿菜在5片真叶以前是最易感病的阶段,正是蚜虫秋季发生高峰期(9月中下旬),可用10%吡虫啉、蚜虱净1500-2000倍喷雾防治蚜虫。 4、定植大田管理 4.1适时移栽当幼苗真叶5-6片,苗高18-20厘米时即可定植,苗龄一般在30-40天。 4.1适时移栽当幼苗真叶5-6片,苗高18-20厘米时即可定植,苗龄一般在30-40天。 4.2合理密植稻田首次开厢时按厢宽2.1米,沟宽0.3米,沟深0.3-0.4米。种植儿菜时厢沟内保持7-8厘米深的水,厢面种植儿菜4行,规格为55-60×60厘米,亩栽1800-2200穴。 4.3施肥儿菜每1000㎏鲜重需氮5.4公斤、磷0.61公斤、钾4.6公斤,移栽后主要是肉质茎及侧芽膨大期,移栽成活后7-10天,亩施腐熟有机肥1500-2000公斤,以及儿菜配方肥(有机质:N:P:K之比为15:10:10:5)50公斤。间隔10-15天进行第二次追肥,亩施清水粪加儿菜配方肥50公斤,以及尿素8-10公斤。第三次追肥再隔15天,亩施清水粪加尿素12公斤。 5、病虫害防治 5.1防治原则: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和物理防治为基础,生物防治为核心,按照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经济阈值,科学使用化学防治技术,有效控制病虫危害。 5.2农业防治:根据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采用优化农事措施防治病虫害,如选用抗病品种、清洁田园、轮作换茬、深沟高厢、培育壮苗等,以减少病虫源,增强植株长势,增强抗虫害能力,达到预防病虫害的目的。 5.3物理防治:利用蚜虫对黄色的趋性和夜蛾科害虫对光的趋性,在田间放置诱蚜黄板和安装杀虫灯对蚜虫和夜蛾科害虫进行诱杀。 5.4化学防治: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药剂防治应符合HB4285、GB/T8321(所有部分)的要求。对主要病虫害防治,建议在适宜时期施药。病虫害防治在发病初期进行。防治时期,严格控制安全间隔期、施药量和施药次数,注意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交替使用和合理混用,避免产生抗药性。 6、产品收获及采后处理 在当年12月上旬至次年3月间,当儿芽突起,超过主茎顶端,完全无新叶呈罗汉状重叠即完全成熟可以采收,此时高产、优质、商品率高,如需推迟采收应将菜叶折弯盖心保护儿芽鲜嫩不劣变。采收时连叶齐泥削平,然后削去根、叶,并去泥、去杂、去病株菜头。 包装:应按同一品种、同一规格分别包装。每批产品包装规格、单位、质量应保持一致。包装箱要求大小一致、牢固,材质保持干燥、清洁、无污染。 运输:产品运输时做到轻装、轻卸,可用一般交通工具运输,车内应清洁、卫生、干燥、无污染、不得与其它有毒有害物品混装混运,运输中应防潮、防尘、防止雨淋。 储藏:儿菜应随采随销以保证其品质。冷库存贮温度0℃—1℃,相对湿度65%—70%,可贮藏一个月。 7、生产记录要求 要求列表,全程做好以下记录:A、农药、肥料购买及使用记录;B、农事生产记录;C、产品销售记录。

产品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璧山儿菜呈宝塔型、嫩绿色,侧儿芽肥大、扁圆,肉质紧密,煮熟后清香甘甜、细嫩化渣。 2、内在品质指标:璧山儿菜生长环境适宜,其氨基酸含量≥1800mg/kg、维生素c含量≥170mg/kg、可溶性糖含量≥0.9%,品质极佳。 3、产品质量安全要求:产地环境条件符合《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NY5010)的规定。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无公害食品芥菜类蔬菜》(NY5299-2005执行)标准。

包装规定:
璧山儿菜地域范围内的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提出申请,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产品名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标注方法。

证书持有人:
璧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地域保护范围:
璧山儿菜生产地域范围介于北纬29°17′~29°53′、东经106°02′~106°21′之间,产地东起青杠街道,西至三合镇,北到八塘镇,南抵广普镇,覆盖以丁家街道为核心,辐射来凤街道、青杠街道、广普镇、三合镇、健龙镇、正兴镇、大兴镇、七塘镇、八塘镇等范围。璧山儿菜生产面积5万亩,年产量12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