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山茶油

山神山茶油500ml 野生压榨茶籽油 常山山茶油

正品店铺 立即购买

常山县油茶栽培历史悠久,据芳村镇上尤阁村宗谱载,常山油茶生产宋末元初已有广泛分布,至民国21年(1932年),全县已产茶油1000余担。

常山县油茶栽培历史悠久,据芳村镇上尤阁村宗谱载,常山油茶生产宋末元初已有广泛分布,至民国21年(1932年),全县已产茶油1000余担。民国24年(1935年)全县油茶丰收,据载产油40万公斤。解放后常山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油茶生产,建国初就颁布荒芜油茶林垦复后免税三年的政策,大力鼓励油茶生产。1956年建立了全省首家油茶试验场,1963年县党代会作出了“建设油茶基地”的决议,并颁布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1963年成立了全国首家油茶研究所,1965年承办了全国油茶科研协作组第三次会议,协作开展油茶栽培生产技术科学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1979年,列入全国油茶基地县。1990-1992年,组织实施了近4万亩以垦复、补植、整枝、施肥、嫁接为主要内容的低改工程。全县最高时油茶林面积发展到29万亩,年产油茶籽总产量达6000多吨。1984年后,一些油茶林地被改种胡袖、柑桔等。面积渐减少,至1999年全县减少1880hm,2000年以来全县油茶面积基本稳定在17710hm,,油茶籽产量4000吨。1990年1月23日省长沈祖伦视察常山油茶。林业部、省林业厅将常山列为首期油茶低改工程项目启动县。自1992年开发出“常发牌”山茶高级烹调油开始,全县各油茶产销单位提高品牌意识,至今全县已开发“东茶”、“常发”、“山神”、“常禧”等多个山茶油品牌。

山茶油生长地势北南均高,中间低,由西向东倾斜,属千里岗山脉,分布以低山、丘陵为主,山林植被良好,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大。据县气象局资料统计,年均温16.5-17. 1℃,全年>10℃年平均积温为5100-5200℃,无霜期220--230天,年降水量1730-1830毫米。土壤以黄壤土类为主,母质为花岗岩、石英砂岩等风化物残积、堆积物,质地为砂质壤土,土层厚50-80厘米,PH4. 5-5. 5,有机质含量2%以上,腐殖质层厚10厘米以上,是本县山地土壤中肥力最好的土壤。基地水文条件单一,水资源丰富,灌溉水以天然降水为主。主产区远离城区,周围无工、矿企业污染,也未发现其它污染源,生态环境十分优越。根据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所对油茶环境质量(土壤、水资源、空气、产品)现状检测结果表明,各项指标符合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公布的《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的要求,认为山茶油生产环境质量、加工用水满足国家行业标准《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391-2000的要求,属理想级,适宜开发无公害农产品、A级绿色食品。


常山山茶油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寒露籽、霜降籽、立冬籽。

(二)立地条件。

选择海拔800米以下,坡度25度以下,坡乡宜阳坡和半阳坡,坡位宜下坡和中坡。土壤宜红壤,酸性至微酸性,pH4.5至5.5。土层厚度应在50至80厘米以上。

(三)栽培管理。

1. 垦复:油茶进入盛果期后,每年至少浅锄一次,3年深挖一次除草松土。

2. 高接换种:对于成林后部分劣株,经2年观察标定,用优树穗条,采用皮下枝接、嵌合枝接等方法加以改造。

3. 采收:红皮类型的果实成熟时果皮红中带黄,青皮类型青中带白。种壳呈现深黑色或黄褐色,有光泽,种仁白中带黄,呈现油亮。适宜的采收期是在果实成熟期前3天开始到后7天完成。严禁提早采摘。严禁折枝取果。

4. 果实处理:果实采回后,堆放时间不得超过5至6天,要及时日晒脱粒,除净杂物,进仓待榨。

(三)工艺流程。

1. 粗加工:采收→堆沤→翻晒→脱壳→热炒→碾粉→蒸→压榨→过滤→毛茶油    

2. 精加工:毛茶油→脱酸→水洗→脱水→脱色→过滤→脱臭→冬化→过滤→精茶油→罐装→压盖→封口→贴标→装箱→检验→出厂

(四)质量特色。

1. 感官特色:油色清亮淡雅、具有油茶籽油固有的气味和滋味,无异味,澄清、透明。

2. 理化指标:折光指数:1.460至1.464,相对密度:0.912至0.922,碘值:83至89,皂化值193至196,不皂化物≤15,

主要脂肪酸组成:饱和酸7至11,油酸 74至87,亚油酸7至14。


专用标志使用申请:
常山山茶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衢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