邽山蜂蜜

邽山土蜂蜜为清水县邽山中华蜜蜂所产的蜂蜜,具有1900多年的养殖历史,蜜源植物有百里香、五味子、沙棘、狼牙刺、野藿香、椴树、刺槐、盐肤木、紫花苜蓿、红豆草、薰衣草、红三叶、草木樨、油菜、向日葵、荞麦等200多种。邽山土蜂蜜色泽以浅琥珀色为主,兼有深琥珀色;筷子挑起,能拉成长丝,丝断后自动回卷成球状;气味清香,具有不同蜜源植物特有的花香味,口感醇厚、甜润,入口回味绵长或略带苦杏仁味;低于13℃易结晶,结晶后颗粒细腻,是食品、药品和化妆品的主要原料,具有很高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2.1 地形地貌:清水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东北,陇山西南麓渭河北岸支流牛头河流域。东界陕西省陇县、宝鸡市,南连北道、秦州区,西接秦安县,北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毗邻。东西长66公里,南北宽47公里,面积2003.25平方公里。地处陇山山地向梁峁过渡地带,地势总趋向东北高、西南渐低;最高海拔2201米,最低海拔1112米,相对高差1089米;海拔高度引起热量、降水条件、土壤、植被的垂直变化,使自然条件复杂多样。由于内外营力作用,清水县地貌分为以黄土梁峁沟壑为主的中低山黄土梁沟壑区——分布于县境中、西部,以高峰科梁和牛头河南北侧梁峁为骨架。面积217.93万亩。处森林草原黑炉土地带,植被以灌丛和草原为主;土石山地中度深切割中山区——分布于县东南,属陇山西延部分,以盘龙山为主。面积45.86万亩。以发育在黄土母质上的褐土为多,有大面积次生林;河谷阶地区——以牛头河中、下游及骨干支流下流河谷阶地为主,面积27.70万亩,分为宽窄河谷与峡谷,宽度1-3公里,两岸为河漫滩与多级阶地。植被以灌丛草原和山地草原为主,有零星小片落叶阔叶林分布。山地草原类的主要组型有沙棘——杂草梁顶草地;百里香、鹅冠草梁顶草地;百里香、白羊草干旱阳坡草地;白羊草、铁杆蒿阳坡草地;紫芒草、杂草类阴坡草地等。灌丛草原的主要组型有沙棘——羊茅梁项灌丛草地;狼牙刺——白羊草、铁杆蒿阳坡灌丛草地;沙棘——杂草类阴坡灌丛草地和剪股颖、蒿类阳坡草地等。 2.2 气候:清水县气候温和,属陇中南部温带湿润区,年平均气温4.8℃~ 10.4℃,最热月平均气温16.1~22.6℃,最冷月平均气温-7.9℃~-3.6℃。无霜期平均为120d~200d。气温日差较大,平均在10.3℃~14.3℃之间,积温有效性较高。由于清水位居陇山背风坡,南邻秦岭山地,降水适中,气候偏湿润。年平均降水量574.8mm,降水最多的兴旺、陇东等乡可达661.6mm,降水最少的郭川等乡也在517mm以上。降水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降水量约288~409mm,占全年降水量的52.8%~68.8%。因海拔高度的垂直差异,全县由东向西,从高到低,可分为温凉湿润、温和半湿润、温暖半湿润和温暖半干旱四个气候类型区。相对复杂的气候类型区对蜜源植物的生长非常有利,一是适生蜜源植物种类多、花期长;二是同一种蜜源可以不同时间前后开放,有利于延长蜜蜂的充分采集和利用;三是适宜的气候条件,有利于蜂群扩繁。 2.3 蜜源植物:蜜源是养蜂之本。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质地貌,多样的气候条件,造就了清水县丰富的蜜源植物资源,县境东南部林密草茂,生物资源丰富。有林地64.82万亩,森林覆盖率35.1% ,木材蓄积量101.%万立方米。生长杨、桦、锻、松、栋、揪等250种木本植物。有天然草地面积45.6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15.11% ,野生牧草有25科183种,以禾、莎、豆、菊科为主。饲草生长总量3.5亿公斤,载畜量13.5万个羊单位。蚕豆、豌豆、箭舌豌豆和紫花苜蓿以及红豆草的种植,正在形成一定规模和数量。境内中药材品种繁多,有70科165个品种,主要有大黄、半夏、黄芩、甘草、黄芪、党参、苦参、板蓝根、柴胡、红花、牛蒡子、紫苏、桔梗、生地、土贝母、山楂等植物类药材,年产量6000多吨,不仅素有“千年药乡”之称,而且是县内天然宝库中的一大优势,也在天水地区中药材资源中占重要地位。产地有蜜源植物二百多种,主要有油菜、洋槐、狼牙刺、漆树、椴树、盐肤木、紫花苜蓿、红豆草、薰衣草、 红三叶、草木樨、柿子、沙棘、向日葵、百里香、玉米、芝麻、荞麦等,尤其清水县具有国家良种刺槐基地为龙头示范种植推广的36万亩洋槐已经逐渐长大,成为十分少见的大宗集中蜜源基地和西北地区重要的洋槐蜜产区,其在全国也属首屈一指的。大面积的林地、草地及农作物和药材种植为养蜂业提供了丰富的蜜粉源物质基础。

3.1 基本操作要求 3.1.1 饲养方式 根据清水县中蜂特性,以传统土法养蜂法和活框养蜂法相结合,进行饲养管理。 3.1.2 人员 对蜂场工作人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后才能从事中蜂饲养和蜂产品生产工作。 3.1.3 蜂群 蜂群应健壮、无病,采蜜群的单群蜂数应达到5000只以上。 3.1.4 饲喂 非生产期用蜂蜜和花粉对蜂群进行饲喂。用蜂蜜混合10%~30%的水,文火化开,冷却后用饲喂器饲喂,1d~3d喂足。生产期禁喂任何饲料。 3.1.5 蜂箱排列 应根据场址的地形、环境分散排列,各群的巢门方向尽量错开。山区利用斜坡放置蜂群,以高、低不同错开各箱巢门。 3.1.6 蜂群的移动 蜂群安置好后不能随意移动。如需要变动位置时,只能以0.5m/d 距离逐渐移动,而且巢门方向不能改变。 3.1.7 蜂场记录 蜂场应备蜂群记录卡。包括蜂群数、活动日期、蜂王的更新、蜂产品的收获量、气候变化、蜜源花期、用药情况等。 3.2 春繁期管理(2 月上旬至 3 月下旬) 3.2.1 选择晴暖(10℃以上)无风的天气,对蜂群做全面检查,清除箱底死蜂、蜡渣、霉变物,保持箱体清洁。 3.2.2 割除老旧脾,防治巢虫。 3.2.3 密集群势,使蜂多于脾,保持强群繁殖。 3.2.4 视蜂群储蜜情况,适时饲喂,确保巢内有封盖蜂蜜。 3.2.5 根据蜜蜂与巢脾比例,当蜂脾比例超过 1 时,添加巢脾或巢 础,扩大蜂巢,加速蜂群繁殖。 3.2.6 在主要蜜源植物流蜜期,选择采集力强、产卵力强、抗病力强、抗逆性强、性情温顺的母群,利用人工台基培育优质蜂王。 3.2.7 育王框上安放直径 8mm、深 11mm 的人工台基,台与台距离 9mm~10mm,每框移入 24h 内的幼虫15 条~20 条。移虫后立刻提入无王群孵育。 3.2.8 幼虫移入人工台基后第 10 天,从强群提出 1 框~2 框粉蜜多的封盖子脾,带蜂放入 1 只优质王台(注意不要挤压、倒置)组成交尾群。 3.3 生产期管理(4 月上旬至 7 月中旬) 3.3.1 定期全面检查,调整蜂群内卵、虫、蛹比例,加强通风,做到强群取蜜。 3.3.2 子脾上周贮蜜区大部分封盖或边脾的贮蜜大部分已封盖时,才能取蜜。 3.3.3 采蜜群中可借用上年度空脾进行临时贮蜜。 3.3.4 定期检查蜂群,适时培育新蜂王,毁除自然王台,防止自然分蜂。 3.4 度夏期管理(7 月下旬至 8 月下旬) 3.4.1 野外蜜粉源缺乏,持续高温,这个时期称度夏期,度夏前,合并2框以下的弱群,把各群调整至 4 框~5 框群势,清除箱内或巢脾上的巢虫。群内应有1框~2框半封盖蜜脾。 3.4.2 把蜂群移到树荫下或屋檐下,或搭凉棚。中午高温时,在蜂箱四周洒水降温,适当开大巢门。以箱外观察为主,若发现工蜂出勤少,要少开箱检查,尽量选在傍晚开箱。防止发生飞逃现象,根据情况改善箱内条件。 3.4.3 把蜂箱垫高以防蟾蜍及蚂蚁为害,并经常捕打胡蜂。 3.5 秋繁期管理(9 月上旬月底至11月上旬) 3.5.1 采取适当措施,促进蜂群繁殖。 3.5.2 适时断子防治巢虫。 3.5.3 外界气温较高期间,应垫高蜂箱防蟾蜍、蚂蚁为害蜂群,并 经常捕打胡蜂等天敌。 3.5.4 留足越冬饲料,要求每公斤蜜蜂有 2kg~3kg的贮蜜。 3.6 越冬期管理(11 月中旬至 1 月下旬) 3.6.1 越冬场所应干燥、避风、安静。 3.6.2 调整群势,以强补弱,弱群合并,调整后的群势要保证每群 1 足框蜜蜂。 3.6.3 缺水时,蜂群出现不安,从巢门掏出蜂蜜结晶。可在巢门喂 0.1%的食盐水。 3.7蜂场、蜂机具的卫生消毒 3.7.1 蜂场环境的卫生消毒 3.7.1.1 蜂场每周清理一次,蜂尸应及时焚烧。 3.7.1.2 蜂场每季度至少用石灰水喷洒消毒一次。 3.7.2 养蜂用具的卫生消毒 3.7.2.1 蜂箱、隔板、隔王板、饲喂器、脱粉器 越冬后蜂箱应用酒精喷灯火焰灼烧消毒,以竹木为原材料的蜂具也可用此方法消毒,以塑料为原材料的蜂具应用 0.2%的过氧乙酸消毒。 3.7.2.2 起刮刀、割蜜刀 起刮刀、割蜜刀应选用火焰灼烧或 75%的酒精进行经常消毒。 3.7.2.3 蜂扫、工作服 经常用4%的碳酸钠水溶液清洗和日光曝晒。 3.7.3 巢脾的消毒与保管 3.7.3.1 巢脾的消毒 选用 0.1%的次氯酸钠或 0.2%的过氧乙酸水溶液浸泡12小时以上对巢脾进行消毒。消毒后的巢脾要用清水漂洗晾干。 3.7.3.2 巢脾保管 储存前用 96%~98%的冰乙酸按每箱体20ml~30ml密闭熏蒸,保存巢脾的仓库应清洁卫生、阴凉、干燥、通风、防鼠。 3.8 蜜蜂病敌害的防治 3.8.1 常年饲养强群和保持蜂机具卫生。应及时换王,用抗病力强的种王取代患病蜂群的蜂王。 3.8.2 及时隔离治疗患病的蜂群。养蜂员应严守卫生操作规程,防止交叉感染与疾病扩散。 3.8.3 中蜂囊状幼虫病: a) 症状:5 日龄~6 日龄幼虫死亡,约 30%死于封盖前,60%死于封盖后。死亡幼虫头部上翘,黄白色,无臭味。体表失去光泽,用镊子拉出如同小囊,内含液体,末端积聚有透明的液滴。成蜂表现不安,易离脾,出勤少,易飞逃。多发生在春夏之间; b) 预防:选出抗病群育王,加强保温,密集群势; c) 治疗:应采用无毒中草药和生物防治囊状幼虫病,蜂蜜生产期前二个月停止一切用药。 3.8.4 欧洲幼虫腐臭病: a)症状:主要传染 2日龄~4日龄幼虫。发病早期无明显症状,病虫失去光泽和弹性,虫尸由苍白到浅黄而腐烂、酸臭,最后逐渐干枯于巢房底,易挑出。巢脾成花子脾。严重时蜂王停产,工蜂出勤减少以至弃巢逃亡。春、秋繁殖期易发生此病; b)预防:早春饲养强群,补足饲料,严格蜂具消毒; c)治疗:应采用无毒中草药和生物防治治疗,蜂蜜生产期前二个月停止一切用药。 3.8.5 巢虫: a)症状:巢虫是蜡螟的幼虫,有大小两种,寄生巢脾为害蛹,被侵害的蛹形成的“白头”,叫“白头蛹”。被侵害的病群群势日衰,重者逃亡。巢虫主要在夏秋二季发生,易在弱群,脾多蜂少,蜂箱破旧的蜂群内发生; b)预防:及时修补箱身缝隙,清除箱底蜡渣,保持蜂脾相称,对提出的旧脾应严格杀死巢虫后保存,把蜂场上蜡渣和碎脾应收拾干净。 3.8.6 胡蜂: a)种类:品种很多,以金环胡蜂、墨胸胡蜂、墨腹胡蜂为主。墨尾胡蜂危害严重; b)时期:夏秋季为猖獗期,它们盘翔于巢门附近或守在巢门捕捉或咬杀工蜂,甚至攻入巢内迫使蜂群飞逃。 c)防除方法:主要是人工捕杀。 3.9 取蜜要求 3.9.1 取蜜场所应清洁卫生。 3.9.2 蜂蜜生产前,应取出生产群中的饲料蜜。 3.9.3 蜜房封盖 2/3以上时,土法饲养割巢取蜜,活框饲养抖蜂摇蜜。 3.9.4 蜂蜜质量应符合 GB14963-2011 的规定。

产品特征:
4.1外在感官特征 外观:邽山蜂蜜色泽以浅琥珀色为主,兼有深琥珀色;筷子挑起,能拉成长丝,丝断后自动回卷成球状。新鲜时半透明,表面有一层泡沫,放置稍久,一部分葡萄糖结晶析出,而变为不透明的结晶,结晶核呈颗粒状。 气味:邽山蜂蜜气味清香,具有不同蜜源植物特有的花香味。 口感:邽山蜂蜜口感醇厚、甜润,入口回味绵长或微带苦杏仁味,甜而不腻,绵软细腻,无杂质无异味,清香持久。 4.2内在品质指标 蜂蜜中的淀粉酶活性≥6ml/(g•h),果糖和葡萄糖≥65g/100g,蔗糖≤4g/100g,水分≤20g/100g,灰分≤0.3g/100g,叶酸≥7.5μg/100g。具有特有蜜源植物的气味、无异味。邽山蜂蜜自东汉时期就因为我国养蜂鼻祖姜歧的规模化饲养中蜂而已经面世,具有很强的医药价值,有滋补强壮、温中补脾、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等功效。 4.3安全要求 执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蜂蜜 GB14963-2011。

包装规定:
包装材料必须符合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要求。注明品名、产地、生产者或销售者等内容。 5.1包装销售的产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包装。 5.2标识标志使用人应在其产品或其包装上统一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邽山蜂蜜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组合标注形式)。 5.3其它运输、贮藏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相关规定。

证书持有人:
清水县蜂业协会

地域保护范围:
清水古称上邽,以上陇“清泉四注”得其名,古代是中原与西北的古通道,素有“陇上要冲,关中屏障”之称。邽山蜂蜜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范围为在北纬34°32′至34°56′,东径105°45′至106°30′之间。生产区域包括清水县海拔1112-2201米之间蜜(粉)源植物资源优势明显的永清镇、红堡镇、白驼镇、金集镇、秦亭镇、山门镇、白沙镇、松树镇、王河镇、远门镇、土门镇、郭川镇、贾川乡、丰望乡、草川铺镇、陇东镇、黄门镇、新城乡18个乡镇260个行政村,年养殖规模为6.95万箱,年产邽山蜂蜜970余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