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潭大黄

临潭大黄为蓼科大黄属植物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的干燥根和根茎。圆柱形,长3-17厘米,直径3-10厘米,去外皮后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可见白色网状纹理及星点,质地坚实,断面淡红棕色至黄棕色,呈颗粒性;根茎髓部宽,星点环列或散生;根木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形成层环明显;气味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砂粒感。

2.1地形地貌情况 临潭大黄产区内山岭起伏、河流纵横,地势西高东低,西南向东北倾斜,属高山丘陵地带,平均海拔2825米。在这样的海拔山区有利于临潭大黄光合色素的增加,加强光能的吸收,提高游离蒽醌的含量,同时能够保持土壤中有机质的转化率,满足临潭大黄对营养成分的需求。 2.2气候情况 临潭是典型的高寒阴湿气候。日照时数2314小时,相对无霜期65天,绝对无霜期10天左右,年平均气温3.2℃,≥0℃积温1920℃,≥10℃积温约942℃,最热月最高气温29.6℃,最冷月平均-8.3℃,最低温度-27.1℃。年降雨量518mm,主要分布在7~10月。充足的光照,保证了大黄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生长期对光照条件的要求,临潭县的温度随季节、昼夜变化显著,对碳水化合物,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等游离蒽醌衍生物以及葡萄糖苷、番泻叶苷A、B、C等结合状蒽醌衍生物以及其他多种有机成分的合成与积累十分有利;当地自然条件,也对大黄种子的发育十分有利,保证了优良种质的延续。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生长环境,造就了临潭大黄独特的优良品质,同时避免了临潭大黄病虫害的发生,也为临潭大黄提供了天然的贮藏地。

3.1产地选择 大黄生产地块应选择在无污染和生态条件良好的地区,环境指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3.2整地 深翻30~35cm,每667m²用农家肥3500kg,耙细、整平。前茬以荒地、豆科、禾本科等作物为佳。 3.3品种选择 临潭大黄为蓼科大黄属植物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 3.4育苗 3.4.1种子处理 适用于春播育苗的种子,播前将种子曝晒,用18~20℃温水浸泡种子 6~8h后捞出,用湿布覆盖,每天用凉水冲1~2次。当种子露白时即可播种。秋播直接用当年采集的新鲜种子播种,无需催芽。 3.4.2播种 春播于3月下旬~4月上旬进行。秋播于8月中下旬进行,播量为4~ 5kg/667m²。条播,在畦面按行距15~20cm开沟,沟深3~6cm,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土2~3cm,覆盖小麦秸秆保墒。 3.4.3苗床管理 种苗2片真叶时揭去覆盖物。当苗出齐后按照去弱留强进行间苗,3~5叶时定苗,间距10~15cm,保苗3~3.3万株/667m²。结合间苗定苗松土除草。苗齐时进行第1次追肥,每667m²施尿素5~8kg。 3.5移栽 秋季移栽和春季移栽均可,秋季移栽最佳。春播苗于当年9~10月或次年3~4月移栽,秋季苗于第2年秋移栽。采用穴播,株行距70cm×80cm,穴宽35cm,穴深30cm 以上,呈品字形,穴栽2株,头低尾高,后覆土2~3cm。 3.6田间管理 3.6.1定株 保持1700~2000株/667m²,2~3叶期,拔除弱苗、小苗,进行定株,发现缺苗,及时补苗。 3.6.2施肥 大黄喜肥,多追肥,以腐熟的有机肥为主,配施化肥。移栽第2年的6月结合中耕除草,环状法施磷酸二铵20kg/667m²、饼肥50~80kg/667m²。 3.6.3中耕除草 定植的大黄,5月中旬进行第1次除草,6月中下旬进行第2次除草,结合除草进行培土,成“馒头”形培土8~9cm。第2年除草2~3次。 3.6.4摘薹 移栽后第2年,6月前摘除花薹,保留2~3片叶子,摘除后用土覆盖根头部分并踩实。 3.7病虫害防治 3.7.1防治原则 应该坚持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 3.7.2农业防治 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大黄苗,出现病株时将病株及时拔出,休眠期时及时清除田间杂物。虫害一般用黑光灯、太阳能杀虫灯或者粘虫板进行防治。 3.7.3化学防治 完全按照国家相关标准执行。 3.8采收及初加工 3.8.1采收 生长在3年以上的根茎,10月下旬~11月上旬,地上部枯萎后刨根采挖。采挖前割除地上部枯茎,清理地块后采挖,采挖要挖深、挖大,力求全根。挖出的大黄抖去泥土,去掉腐烂大黄和残叶,切除大黄根茎顶端的生长点,打去粗皮,切去水根整形。 3.8.2初加工 将整形的大黄在室内或屋檐下通风阴干,切忌雨淋。或当大黄切口收缩并出现油状黄白色水珠颗粒时,即可上棚或进烘房烘干。烘干时每天翻动,45~50℃下7~10天,当大黄切口处的油状物消失后,再升温至55~58℃,20~30天即成干品。干品装于木箱或撞药设备内冲撞,撞去粗皮。 3.9生产记录要求 如实记录生产投入品,特别是化肥、农药的名称、来源、用法、用量和使用、停用的日期,收获日期,质量检测情况和销售情况。

产品特征:
4.1外在感观特征: 临潭大黄为蓼科大黄属植物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的干燥根和根茎。圆柱形,长3-17厘米,直径3-10厘米,去外皮后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可见白色网状纹理及星点,质地坚实,断面淡红棕色至黄棕色,呈颗粒性;根茎髓部宽,星点环列或散生;根木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形成层环明显;气味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砂粒感。 4.2内在品质指标 临潭大黄中土大黄苷在供试品色谱中,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不得显相同的亮蓝色荧光斑点,干燥失重≤15.0%,总灰分≤10.0%,浸出物≥25.0%,总蒽醌≥1.5%,游离蒽醌≥0.2%。 4.3安全要求 临潭大黄产品按照国家相关质量标准要求进行生产、包装、储运。

包装规定:
5.1标志 包装箱或包装袋上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已获证的绿色食品标志,其绿色食品标志的使用具体标注按有关规定执行。 5.2标识 临潭大黄划定的地域保护范围内的临潭大黄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临潭大黄”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临潭大黄登记证书持有人提出申请,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使用标志,在其产品包装上统一使用“临潭大黄”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 5.3标签 在标签上标注“临潭大黄”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及绿色食品标志、产品名称、数量、品种、产地、包装日期、保存期、生产单位等内容。 5.4运输 装运时做到轻装、轻卸,严防机械损伤。运输工具清洁、卫生、无污染。公路汽车运输时严防日晒雨淋,铁路或水路长途运输时注意防冻和通风散热。 5.5贮藏 存放时必须在阴凉、通风、清洁、卫生的地方进行,严防日晒、雨淋、冻害及有毒物和病虫害污染。

证书持有人:
临潭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地域保护范围:
临潭大黄产地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所辖区域内的三岔乡、洮滨镇、店子镇、新城镇、羊永镇、长川乡、王旗镇、石门乡、城关镇、流顺镇、羊沙镇、冶力关镇、八角镇、术布乡、古战镇、卓洛乡共16个乡(镇)的141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03°10′~103°52′,北纬34°30′~35°05′。年种植面积为1333.4公顷,年产量1.2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