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邑蒲公英

叶深绿色呈倒披针形,边缘锯齿状,顶端裂片较大,叶柄及主脉红紫色。根圆锥状,表面棕褐色,有皱缩,有白须。茎叶折断有乳白色的汁液,粗纤维少。

(1)土壤地貌情况 鹿邑县属于黄河冲积平原的一部分。过境的河流均注入淮河,又称黄淮平原。全境地势平坦。地势西北略高,东南偏低,平缓倾斜,自然坡降为1/4500-6000。海拔37.4-46.5米,海拔最高点在玄武镇崔庄,高度为海拔46.3米;最低点在郑家集乡王竹庄,为海拔37.4米。高差8.9米。 土壤类型包括褐土和两合土两类,有机质丰富,质地沙粘适中,耕层深厚,耕性良好,有利于多种农作物的生长,生长性能较好、PH值6~8,绝大部分6.7~7.2。通透性好,无污染源,非常适合蒲公英生长。 (2)水文情况 境内水资源丰富。地表和地下水资源丰富,年平均降雨量在755.2mm,全县属于淮河流域,境内沟河纵横,主要沟河分别汇入涡河、西淝河、颍河合称三大水系。有河流13条,分别是沙河、洮河、太平河、惠济河、小洪河、涡河、五里河、急三道河、白沟河、清水河、晋沟河、黑河、李贯河。地表水、地下水丰富,属于强水区。浅层地下水2.2098亿立米,除去蒸发1.15亿立米,按水均衡法计算,可采量为1.060亿立米。浅水层在2.5米以上,平均埋深3.39米,便于开采,宜于发展井灌。水质较好,适宜农田灌溉。 (3)气候情况 鹿邑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受太阳辐射的变化和寒暖气流交替的影响,四季分明。其特点:冬长寒冷雨雪少,夏长炎热雨集中。年平均气温14.4℃,光照充足,年均日照时数在2277.4小时左右,无霜期为220天,10℃以上积温4727℃,年平均降水量755.2毫米,春季平均降水量161.2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21.8%,夏季平均降水量382.8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51.7%,秋季平均降水量154.2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20.8%,7月份为高峰期193.3毫米,占年总降水量的26.4%,多雨年份达489.5毫米。历年平均降雨88天,最多119天,最少63天。适合于蒲公英种植。

3.1 园区规划 建园时应统筹做好生产区、销售区、道路、电力、排灌系统等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 产地选择 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富含有机质、透水透气良好、靠近水源或有灌溉条件的沙壤土或两合土,土壤pH值为中性,无污染。周边环境无污染源。在生产过程中不准使用工业废弃物,城市垃圾和污泥,不得使用未经发酵腐熟的人畜粪便等有机肥料,防止污染产地环境。 保护地栽培 保护地栽培主要采用大棚栽培模式。 露地栽培 生产过程管理 包括整地、选种、撒播、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产品收获等步骤。 3.2 品种选择 蒲公英品种为自留自繁品种。在蒲公英野生资源丰富的地方,也可直接控取野生蒲公英的根用于栽培。蒲公英种子采收的时间在5月下旬-6月上旬,采种时选择叶片肥大、汁多色绿、锯齿较深、根茎粗壮的蒲公英作为采种株。蒲公英花期短,种子成熟期一致,便于机械采收,种子质量较好,一般每亩留种地可生产种子20~25千克。因蒲公英的植株生长年限越长产量越高,所以留种采种最好有固定的种子圃地。该品种叶深绿色呈倒披针形,边缘锯齿状,顶端裂片较大,叶柄及主脉红紫色。根圆锥状,表面棕褐色,有皱缩,有白须。茎叶折断有乳白色的汁液,粗纤维少。花呈黄色。叶茶色浅绿,清淡微涩。根茶色浅棕,味微苦具清香、回味甘。优质、高产、抗逆性强、抗虫性强。 3.3 栽培模式 蒲公英是多年生宿根性植物,一年收获5~7茬。为提早上市,早春可采用大棚栽培模式。 3.4 栽培管理 3.4.1 播种 3.4.1.1 种子质量种子质量应符合GB 19715标准要求。 3.4.1.2 种子处理。为提早出苗可采用温水烫种催芽处理,即将种子置于50~55℃温水中,搅动至水凉后,再浸泡8小时,捞出种子包于湿布内,放在25℃左右的地方,上面用湿布盖好,每天早晚用温水浇1次,约3~4天种子萌动即可播种。 3.4.2 育苗 3.4.2.1 育苗管理。成熟的蒲公英种子没有休眠期,当气温在15℃以上时即可将种子播在湿润土壤中。经过90个小时左右即可发芽。种子在土壤温度15℃左右时发芽较快,在25~30℃以上时,发芽慢,所以从初春到盛夏都可进行播种。 3.4.2.2 育苗标准。出苗前,保持土壤湿润。如果出苗前土壤干旱,可在播种畦的畦面先稀疏散盖一些麦秸或茅草;然后轻浇水,待苗出齐后用杈子扒去盖草;出苗后应适当控制水分,使幼苗茁壮生长,防止徒长和倒伏;在叶片迅速生长期,要保持田间湿润,以促进叶片旺盛生长;冬前浇1次透水,然后覆盖麦秸等,利于越冬。叶色浓绿,根系较多,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 3.4.3 中耕除草 当蒲公英出苗10天左右可进行第1次中耕除草,以人工除草为主,以后每10天左右中耕除草1次;做到田间无杂草。 3.4.4 每茬收获后的管理 每茬收获后浇足水,以保持土壤湿润。缓苗后浇水。 3.5 灌溉与排涝 3.5.1 灌溉 灌溉水的质量应符合GB5084的要求。依据蒲公英需水特点,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收获前10d停止浇水。 3.5.2 排涝 当短期内大量降雨或连阴雨天造成积水时,应及时利用沟渠和机械进行排涝。 3.6 施肥 3.6.1 施肥原则 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保持或增加土壤肥力及土壤微生物活性。所施用的肥料对土壤环境和蒲公英品质不产生不良影响。 3.6.2 肥料要求 施用的肥料应按NY/T 496和NY 227的要求执行。 3.6.3 施肥量 每667㎡施施入2000~3500千克农家肥作基肥。 3.7 病虫害防治 3.7.1 主要病虫害 主要病害有根腐病、锈病、叶枯病;主要虫害有:蚜虫、蛾类、金龟子等。 3.7.2 防治原则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从整个生态系统出发,优先运用农业、物理、生物、生态等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草等有害生物滋生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育的环境条件,将有害生物控制在允许的经济阈值以下;适当运用化学防治措施,将农药残留降低到规定标准的范围。 3.7.2.1 农业防治。选用抗(耐)病品种,深耕晾垡,增施腐熟有机肥,合理使用化肥,实行轮作换茬,避免连年种植或与其他作物混种。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将残枝枯叶带出园外掩埋或焚烧。并利用夏季高温进行高温闷棚。 3.7.2.2 物理防治。黄板诱杀,设施内悬挂黄板诱杀蚜虫等害虫;利用频振式杀虫灯和黑光灯诱杀蛾类、金龟子、蝼蛄等害虫。 3.7.2.3 生物防治。保护利用天敌,使用生物农药。使用苦参碱等植物源农药和苏云金杆菌等生物源农药防治病虫害。 3.7.2.4 化学防治。按GB 4285、GB/T 8321的规定执行。 3.8 采收 蒲公英可在幼苗期分批采摘外层大叶供食,或用刀割取心叶以外的叶片食用。每隔20~30天割1次。也可一次性割取整株上市。一般每亩每次收割可产500~600千克。 3.9 生产记录 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设专人做好以下记录:生产地点、农产品名称、土壤耕作、施肥名称、方式、时间、施肥量、施用农药名称、防治对象、方式、时间、施用药量、产品收获、仓储、销售等项目名称、方式、数量等。

产品特征:
4.1 外在感官特征 叶深绿色呈倒披针形,边缘锯齿状,顶端裂片较大,叶柄及主脉红紫色。根圆锥状,表面棕褐色,有皱缩,有白须。茎叶折断有乳白色的汁液,粗纤维少。花呈黄色。叶茶色浅绿,清淡微涩。根茶色浅棕,味微苦具清香、回味甘。 4.2内在品质指标 “鹿邑蒲公英”内在品质优势突出,鹿邑蒲公英粗纤维(%)≤1.3,铁≥44.4mg/kg、钾≥5.30×10³mg/kg,可溶性总糖(%)≥1.10。卫生指标、农药残留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4.3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定 符合GB 2762、GB 2763等国家有关标准的要求。

包装规定:
5.1鹿邑蒲公英产品应有明确标签,内容包括:产地名称、产品的执行标准、生产者及详细地址、产地、净含量和包装日期等. 5.2鹿邑蒲公英地域范围内的生产经营主体,要按照《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使用规范》和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公共标识授权规定,由标志使用人在产品包装上正确统一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 5.3应建立标识使用管理制度,对标识的使用情况如实记录,登记造册并存档,保存期三年。

证书持有人:
鹿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

地域保护范围:
鹿邑蒲公英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地域保护,包括鹿邑县所辖唐集乡、高集乡、玄武镇、杨湖口镇、贾滩镇、马铺镇、穆店乡、邱集乡共8个乡(镇)的黄王庄、陈楼、八里庙、大贺庄、营子寨、蒋营等199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3′51〞~115°35′50〞,北纬33°55′41〞~34°00′50〞,东西长49.5公里,南北宽30.1公里,蒲公英生产登记面积12000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