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御茶

青田御茶产于著名侨乡——浙江省青田县,曾为历史名茶,1998年由青田农业局重新开发并获得成功。该茶分别于1998、1999、2001年,在丽水地区第十八届,浙江省第十三、十四届名茶评比中获一类名茶称号。青田御茶外形扁平形如舟,色绿鲜活;汤色嫩绿明亮;嫩栗香持久;滋味鲜醇;叶底嫩匀成朵。其独特的品质特征“形如舟、色显翠、味醇柔”。

2.1地形地貌 青田御茶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浙江省南部、瓯江中下游青田县境内,境内地形复杂,括苍、洞宫、雁荡等山峦起伏,“华东漓江”之称的瓯江流淌全境。茶园分布区海拔较高,造就相对温度低、湿度高、云雾多的气候条件,使茶树芽叶光合作用形成的糖类化合物缩合困难,纤维素不易形成,促使青田御茶孕育生长期长,持嫩性好,叶绿素含量高;青田茶园以高山为主,云雾弥漫,茶树接受漫射光多,有利于氨基酸的增加,且漫射光以光波短的蓝紫光为主,能促进青田御茶中芳香物质的形成和积累。 2.2生态 青田县生态环境优越,属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丽水市的一部分,有“中国天然氧吧”之称。青田御茶保护区山地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80.91%,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1%,是长三角的重要生态屏障。 2.3气候特征 青田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温暖湿润,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8.6℃,县域历年极端最低气温-4.1℃,历年最高气温41.9℃,≥10℃的年积温6364.1℃,年平均降水量1697.7mm,年平均日照1663.4h,无霜期279d,适宜茶树生长。因地形复杂,海拔高温差悬殊,且茶园主要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上的高山,整体气温比其他平地茶园更低一些,昼夜温差更大,使得青田御茶的呼吸作用变得缓慢,呼吸消耗减少,茶树的营养物质得以更多的积累和储存,茶叶更耐泡。 2.4土壤特点 土壤以红壤或黄壤土为主,pH值4.5~6.5,有机质含量10~30g/kg,排水良好,适宜茶叶生长。青田高山植被丰富,土壤质地疏松、结构良好、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形成了青田御茶茶香持久,滋味醇柔的独特品质。 2.5水文特点 青田县内河流属瓯江水系,瓯江自西北向东南贯穿全境,境内小溪、大溪由西北纵贯东南,汇合瓯江。降雨充沛,水域广阔,水资源丰富,千峡湖是全省第二大湖泊。全县地表水水质为I~II类,河水矿化度较低,水质中性,适宜青田茶树生长。

3.1品种范围 根据青田御茶的品质特征,适制青田御茶的茶树品种为鸠坑种、龙井43等适种高山茶园抗寒性较好的中小叶品种。 3.2种植 3.2.1苗木 苗木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苗木的技术要求 级别 苗高(厘米) 茎粗(厘米) 根长(厘米) 着叶数(片) 一级分枝数(个) 检疫性病虫害 一级 ≥30 ≥3 ≥12 ≥8 ≥1 不得检出 二级 ≥20 ≥2 ≥4 ≥6 ≥0 3.2.2定植时间 青田御茶的定植时间为春季3月上旬和秋季10月中旬,避开倒春寒和防止秋季晚种遭到高山低温冻害。 3.2.3定植密度 单条播:行距130cm,丛距25~30cm,每丛植1~2株茶苗,每667㎡(亩)苗数2000~3000株。 双条播:大行距150cm,小行距35~40cm,丛距30~35cm,每丛植1~2株茶苗,每667㎡(亩)苗数3000~4000株。 3.2.4底肥 茶行确定后,按茶行开种植沟,深50cm,宽60cm,种植沟内施足底肥,每公顷施栏肥等有机肥30~45t,加饼肥1.5t~2t,磷肥30~45kg,施后覆土,间隔一段时间后种植。青田御茶底肥重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加速土壤熟化,为茶苗发育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和诱导茶树根系向深处发展,为青田高山茶园抗寒抗旱打好基础。 3.2.5栽种 根据种植规格,按规定的行距开好种植沟或定植穴,栽植时覆土至根茎处,压紧,随即浇足“定根水”。 3.2.6树冠管理 3.2.6.1定型修剪 第一次在茶苗移栽定植时离地15~20cm用整枝剪剪去主枝,第二次在离地30~40cm或在上次剪口上提高10~15cm处修剪,第三次在离地45~50cm处,可用篱剪剪去上部枝条,要求剪口光滑。 3.2.6.2轻修剪 提倡弧形修剪,剪去树冠表面3~5cm的枝叶,每年一次。时间一般多在秋茶后进行,可提高来年春茶产量。 3.2.6.3边缘修剪:将茶树两侧进行整枝,保持茶行间有20cm的间隙, 以利通风透光和田间作业,减少和防治高山茶园茶叶圆赤星病等病虫害。 3.2.6.4深修剪 剪除树冠表面10~15cm的“鸡爪枝”,春茶后立即进行。由于夏秋茶留样积累的养分和腋芽较多,深修剪后,翌年春茶品质好,产量高。 3.2.6.5重修剪 主要针对于衰老茶园,用整形枝剪将衰老茶树地上部分的枝条剪去1/2~1/3,重新培育树冠,一般春茶结束后进行,5月底结束。 3.2.6.5台刈 主要针对于衰老茶园离地面5cm~10cm处砍去地上部全部枝干,重新培养树冠。使用波尔多液等杀菌剂冲洗树干,以防治苔藓和剪口病菌感染等。 3.2.7肥培管理 3.2.7.1深耕 每年或隔年的9月~11月对茶园行间土壤进行深耕一次,深度20~30㎝。翻耕有利于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状态、土壤性质和土壤肥力状况,有利于根系的呼吸作用和生长活力,有利于根系对养分的吸收,促进茶树根系的生长发育和土壤的通透性。通过土壤的翻耕还可以起到杀虫灭菌的作用,把地表的害虫卵、蛹、有害的病菌翻到土壤下层,使之窒息而死,或者把下层土壤中的卵、蛹、病菌翻到土表上被日光晒死或冻死。 3.2.7.2中耕除草 春茶前和春茶后各进行一次中耕,深度5~15㎝。 3.2.7.3施肥 追肥时间分别是2月中下旬(春茶前),春茶结束后的5月上中旬(夏茶前),夏茶结束后的6月下旬~8月上旬;基肥时间为9月下旬~10月中下旬。在茶树地上部分停滞生长或封园停采之后,基肥的时间越早越好,可提前到秋季施入。历史上也有“七挖金、八挖银”的提法。施肥最迟不能超过11月中旬,过迟施肥由于气温低,根系吸收能力弱,影响肥效。 3.2.8病虫害防治 多采用绿色防控技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以农业防治作为基础,采取生物防治、物理机械防治措施,减少化学防治次数,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虫害。 3.2.8.1农业防治 通过中耕除草、合理施肥、合理修剪等农艺措施,创造有利于茶树生长, 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 3.2.8.2生物防治 保护茶园周边生态环境和保持周边生物多样性,保护茶园中的草蛉、瓢虫、蜘蛛、捕食螨、寄生蜂等有益生物,采取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维持自然界生态平衡。 3.2.8.3物理防治 主要是推广应用频振式杀虫灯和色板诱杀技术防治病虫害。 3.2.8.4化学防治 严格遵守有关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量标准,严格执行施药安全间隔期,切实做到科学用药和文明生产,减少化学防治次数。 3.3采摘 3.3.1采摘标准 春季单芽或一芽一叶的幼嫩芽叶。 3.3.2采摘时间 春茶一般从2月中下旬开始,当茶树上有符合标准芽叶时即开始采摘。 3.3.3采摘要求 要求大小均匀、完整 ,不采雨水叶、鱼叶和病叶,不带蒂头,不含鳞片,确保原料的嫩、整、匀、净度,无劣变和异味。 3.3.4鲜叶装运 鲜叶采摘后用清洁、无污染、透气性好的竹篮、竹篓盛装,装叶量以不影响品质为宜。茶篮中不应存放杂物。鲜叶采摘后应及时送至加工厂,鲜叶运送途中应避免日晒、雨淋,防止鲜叶劣变,杜绝混入有异味、有毒、有害物质、非茶类夹杂物。 3.4加工 青田御茶的加工工艺分:传统手工工艺和现代工艺。 3.4.1传统手工工艺流程 青田御茶传统手工工艺为:鲜叶摊放→青锅→回潮→辉锅→干茶分筛→成品。 3.4.1.1鲜叶摊放 采回的鲜叶要及时薄摊于竹匾上,摊层厚度2cm左右(约1kg/m2),并将竹匾置于清洁卫生房间的通风良好处。摊放时间视环境条件而异,一般要求摊放6h以上,摊至青气消失、清香明显为适度。不同等级、不同品种、上、下午鲜叶分开摊放,分别付制。 3.4.1.2青锅 选用电炒锅,锅温100℃~120℃, 每锅投叶量100~150g。先抖炒2~ 3min,待芽叶变软、颜色转暗绿时再抹炒2~3min,接着采用搭、带、磨相结合的手法续炒,待炒至茶条略显扁平并稍有触手感时(含水率30%左右)起锅。 3.4.1.3摊凉回潮 青锅叶先经簸扬拣剔,然后摊开并盖上湿布,让其回潮30~60min。该过程注意鲜叶中的水汽及时散发,防止闷黄,盖上湿布,快速冷却,茶青走水回潮,该过程也是青田御茶色显翠的关键技术点。 3.4.1.4辉锅 投叶锅温60℃~80℃, 投叶量每锅250~300g。用搭、带、磨手势炒至茶条变软、毫毛吐露后,将锅温升至90℃左右;待茸毛磨光、茶条收紧、条索呈扁平光滑状时,再将锅温降至50℃左右;在此温度下续炒至足干(含水率 6%左右,手捻茶叶成粉末)后出锅。辉锅后及时摊凉,防止闷黄,保障色显翠。 3.4.1.5干茶分筛 摊凉好的干茶,选用不同孔径的茶筛,分出2档~3档;将经过筛分后的各级筛号茶,按同级筛号归堆,装袋、标识、入库。 3.4.1.6成品 青田御茶用专用袋包装,并将其贮藏在清洁卫生、干燥通风、无异杂味的仓库中冷藏待售,包装后宜及时上市销售。 3.4.2现代工艺流程 青田御茶现代加工工艺为:鲜叶摊放→一青→二青→摊凉回潮→脱毫→辉锅→干茶分筛→成品。 3.4.2.1鲜叶摊放 选择清洁卫生、阴凉通风场所,将采回鲜叶薄摊在竹匾上,摊放厚度 2cm(1kg/m2)。按照高档叶长摊的原则,摊放时间控制在8~16h。待叶面开始萎缩、叶质变软、叶色由嫩绿转暗绿、青气消失、清香显露、含水率降至70%±2%时为适度。 3.4.2.2一青 扁茶机青锅温度达到190℃~210℃时投叶,每锅20g~40g,压力先轻后重,以鲜叶压扁但不结饼为适度,一青后要注意及时摊凉,避免闷黄。 3.4.2.3二青 一青叶摊凉回潮后在扁茶机中进行二青,青叶下锅温度在180℃~160℃为宜,锅温应从高到低,每锅50g~100g,芽叶呈扁平、色绿一致,茶叶含水率降至15%~20%时即可出叶。 3.4.2.4摊凉回潮 二青锅叶出锅后应及时摊凉,摊凉回潮时间以60min左右。 3.4.2.5脱毫 脱毫采用辉干机,不开温度,时间30~60min左右。 3.4.2.6辉锅 辉锅以2.0A或3.0A辉锅机为例,当温度达到100℃~80℃时投叶,每锅掌握在3kg~4kg,茶叶受热回软,打开热风开关排除热气,达到茶叶含水率达到7~8%时,将温度调至120℃~130℃,以提高茶叶香气,约2~3分钟后感觉茶叶烫手即可出茶停机,辉锅全程时间为1h左右。此时的茶叶外形应达到扁平光直、色嫩绿而光润的要求,含水率在6.5%以下,辉锅叶出锅后立即摊凉。 3.4.2.7干茶分筛 摊凉好的干茶,选用不同孔径的茶筛,分出2档~3档;将经过筛分后的各级筛号茶,去黄片及拣梗剔杂物,按同级筛号归堆,装袋、标识、入库。 3.4.2.8包装 青田御茶用专用袋包装,并将其贮藏在清洁卫生、干燥通风、无异杂味的仓库中冷藏待售,包装后宜及时上市销售。

产品特征:
4.1感官品质特征 青田御茶外形扁平形如舟,色绿鲜活;汤色嫩绿明亮;嫩栗香持久;滋味鲜醇;叶底嫩匀成朵。其独特的品质特征“形如舟、色显翠、味醇柔”。 4.2理化指标 水分≤6.5%,氨基酸≥3.5%,茶多酚≥12%,水浸出物含量≥42%。 4.3质量安全规定 产品生产严格遵守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标准要求。

包装规定:
按照农业农村部关于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的有关规定,对青田御茶地理标志的使用做如下规定:凡在标志范围内生产经营的青田御茶,并按照青田御茶生产控制技术规范种植的基地(户),在产品和包装上使用已获得的青田御茶地理标志,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提出申请,并签订相关合同,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产品名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青田御茶地理标志负有监督管理职能,定期对登记的青田御茶地理标志的地域范围、标 志使用等进行监督检查。鼓励单位和个人对青田御茶地理标志使用进行社会监督。使用本地理标志的生产经营者,对产品的质量和信誉负责,违反本规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有关规定处罚。

证书持有人:
青田县经济作物管理站

地域保护范围:
青田御茶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丽水市青田县所辖的瓯南街道、油竹街道、鹤城街道、三溪口街道、阜山乡、章旦乡、仁宫乡、北山镇、巨浦乡、万阜乡、温溪镇、贵岙乡、小舟山乡、吴坑乡、船寮镇、高市乡、海口镇、海溪乡、黄垟乡、东源镇、高湖镇、季宅乡、万山乡、舒桥乡、腊口镇、章村乡、祯旺乡、祯埠镇、方山乡、仁庄镇、山口镇、汤垟乡共计32个乡镇(街道)414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9°48′09″~120°26′20″,北纬27°56′09″~28°28′54″。现有种植面积1233公顷,年产量359吨,保护区面积0.5万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