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格淮山

山格淮山根茎粗大,长圆柱形,外皮黄褐色,肉质乳白粘液多,不易褐变;口感绵滑、脆而不硬、酥而不软,久煮不散。

有史料表明:自公元前734年封建诸侯卫桓公以淮山为贡品进献周王室起,至清朝末年,淮山一直作为贡品进献历代王朝。乾隆五十四年,怀庆府河内县令范照黎作诗:“乡民种药是生涯,药圃都将道地夸。薯蓣篱高牛膝茂,隔岸地黄映菊花。”真实地描绘了古怀川人民种植四大怀药的历史场景。 安溪长坑乡地理、气候、土壤等条件,造就了其独有特性:久煮而不散、温补而不骤、长食而不滞、常食常近、循循渐进、药食同用,被历代医家奉为至上补品,在我国南方及东南亚一带享有盛名,是滋补常药,也是赠送亲友的珍贵礼物。由于物种的交流和变异,目前作为药用的山药,应为从它地引种多年在本地种植的山药品系。随着人们保健意识增强,人们的医疗观念逐步由医疗向食补方向发展,在食补资源中山药作为药食两用植物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安溪县地处戴云山脉西南端的主体部分,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土壤以红壤、赤红壤为主,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保水性较好,有机质含量高、矿质营养元素猛、锌、钼含量丰富,含有一定数量呈半风化状态的碎石块等特色。这种土壤条件为形成山格淮山的品质和良好保健功能奠定了天然的基础。安溪县属南、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21℃,年降水量1600mm~1800mm,年平均相对湿度80%,年有效积温4500℃以上,年日照1850h~2000h,年无霜期260d~350d。山地气候明显,夏季气候凉爽,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薯块长大和淀粉累积,在特殊气候条件下长期生长结晶出了山格淮山根茎粗大和口感绵滑的优秀品质。

3.1 产地选择 选择海拔500-1200m,土壤微酸性、质地疏松不粘重、排水方便的水稻土或旱地种植。产地要远离工业“三废”等污染源,土壤环境、灌溉水质和空气环境质量应符合GB 15618、GB 5084、HJ/T 332等国家标准。 3.2 品种选择与特定要求 选择具山格淮山特征特性,选用山药籽数量少的品种、表皮完好、无病无损的块茎作繁殖材料。对种植时间较长、优良种性出现退化的淮山要进行提纯复壮,保持山格淮山品种抗性强、品质优、产量高、适应性好的优良种性。 3.3 生产过程管理 山格淮山采用高垄竖式或横式定向栽培。竖式栽培,垄高80-100cm,每隔10-12cm打一定向孔,直径6-8cm,深80-100cm,中间放入细沙、烧土等填充料,使淮山块根能够定向垂直生长。横式栽培,将淮山放在1.1米长PVC管道一段,埋在离地面30cm的泥土里。通过以上栽植出来的淮山根茎粗大,长圆柱型。竖式种植亩种植4000株左右,横式种植亩种植5600株左右。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多施腐熟农家肥和生物有机肥,辅以化学肥料,根据山格淮山对氮、磷、钾的需要量,采用测土配方施肥,进行合理的搭配,做到施足基肥,早施苗肥,中后期增施钾肥促进块根彭大。淮山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播种后如果久未下雨,土壤较干,就必需浇水,以促进淮山生长。“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是山格淮山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注意防治斜纹夜蛾、蛴螬、褐斑病等病虫害。 3.4采收 山格淮山一般在11月上旬至12月下旬采收。 3.5生产记录 按照农产品追溯要求,建立一套完整的生产记录,档案保存2年以上。

产品特征:
4.1 外在感官特征 山格淮山根茎粗大,长圆柱形,外皮黄褐色,肉质乳白粘液多,不易褐变;口感绵滑、脆而不硬、酥而不软,久煮不散。 4.2 内在品质指标 山格淮山内在品质指标:粗纤维≤1.00g/100g,淀粉≥25.00g/100g,水分≤73.3g/100g。 4.3 安全要求 符合国家GB2762、GB2763标准等国家要求。

包装规定:
地域保护范围内的山格淮山地理标志生产经营者,如需使用“山格淮山”地理标志的,应当向安溪县山格淮山产业技术研究会提出申请,经审批后才能使用,要求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 标志使用人应在其产品或其包装上统一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山格淮山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组合标注型式)。 山格淮山的贮藏、运输等,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的技术规范。

证书持有人:
安溪县山格淮山产业技术研究会

地域保护范围:
“山格淮山”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安溪县辖区的凤城镇、湖头镇、蓬莱镇、官桥镇、剑斗镇、城厢镇、魁斗镇、金谷镇、龙门镇、西坪镇、虎邱镇、感德镇、芦田镇、湖上乡、尚卿乡、大坪乡、龙涓乡、长坑乡、蓝田乡、祥华乡、桃舟乡、参内乡、白濑乡、福田乡共计24个乡镇472个村居。地理坐标为东经117°36′16″-118°17′00″,北纬24°50′16″-25°26′27″之间,总保护面积3057.28平方公里,生产规模670公顷,年产量2.01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