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氏小麦

尉氏小麦籽粒饱满均匀,呈卵圆形,色泽亮白,千粒重一般大于40克,适宜加工成馒头、面条、锅盔等中式面点,适口性好。

2.1气候情况:尉氏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4.1℃,年平均无霜期215天;雨量适中,年平均降水量692.3毫米;年均日照时数2481.9小时,小麦生育期光照充足,提高了小麦光合效率,病害少,对小麦品质和提高粒重十分有利。 2.2水文情况:尉氏县南有双洎河、杜公河、东有贾鲁河,中有康沟河,蜿蜒东南,先后汇流出境,注入淮河。地下水水质和补给条件良好。尤其是通过近几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已达到田成方、沟相通、渠相连,抵抗旱、涝自然灾害能力大大增强。 2.3土壤地貌情况:尉氏县地貌单元属黄河冲积平原的组成部分。小麦主产区县南、东、北部土壤质地主要为壤土或粘土,保水性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质疏松,通透性好,地力肥沃,潜在肥力高;通过对我县土壤大面积取样检测,我县土壤氮、磷、钾和有机质含量高,其中0-20cm耕层有机质含量平均约为1.5%。土壤酸碱度中性略偏碱,非常适合小麦生长。

3.1产地选择 尉氏小麦产地环境选择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通透良好、排灌方便、有机质含量高、灌溉用水水质好、且成方连片,生产区无“三废”污染,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NY/T 5010标准的地块。 3.2品种选择 根据生产发展、市场需求选用与我县气候、栽培等条件相适应的抗逆、抗病、抗倒伏、高产稳产、品质优的品种。种子质量选用饱满、健康的良种。主要品种:周麦27、百农418等符合该品质要求的品种。 3.3种子处理 一般选用包衣种子。未包衣种子应在播种前选用安全高效的杀虫剂、杀菌剂进行拌种。 3.4整地 对于已经秋收腾茬和秸秆还田的地块,抓住土壤墒情的有利时机,及时机耕机耙。小麦田一般深耕22~30厘米,深耕后把土块耙碎,耙细,保证没有明暗坷垃,做到不漏耕、不漏耙,把麦田整得均匀一致。整地要做到:深、细、透、实、平。 3.5合理施肥 施肥符合NY/T496的规定。施肥原则是在测土配方施肥的基础上,合理施氮、磷、钾肥,补施锌肥;增施有机肥,亩用量2000kg以上。倡导氮肥后移技术。磷、钾肥一次性底施,氮肥分为基肥与追施肥施用,基肥与追肥比例为3:2,基肥提倡深施,结合深耕整地,均匀撒施。 3.6播种 3.6.1足墒播种:小麦播种时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应达到70%--80%为宜,土壤墒情不足时适量浇灌底墒水。 3.6.2适时适量播种:在我县小麦一般10月10日-15日播种,晚茬麦越早越好;晚播麦田,应适当增加播量;在适播期内,每亩播量9~10kg;整地质量较差或晚播麦田,应适当增加播量。超出适播期而未能按时播种的,播期每推迟3天每亩应增加播量0.5kg,一般情况下,播量最多每亩不宜超过15kg。 3.6.3播种方法:根据间套及下茬作物要求,采用等行距、宽窄行或采用宽幅播种等不同的播种方式。 3.7前期管理(出苗--越冬) 3.7.1查苗补种:出苗后应及时查苗补种,对缺苗断垄的地块, 用同一品种的种子浸种催芽(露白)后及早补种,确保苗全、苗匀。 3.7.2中耕松土: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应普遍中耕一遍,松土保墒、破除板结、灭除杂草。 3.7.3合理灌溉:小麦冬前需水量小,可根据墒情进行浇水。尤其是在小麦越冬前要浇好封冻水,防寒、抗旱。灌水后及时中耕保墒。 3.7.4防除杂草:在11月上中旬(小麦3-4叶期),日平均温度 在10℃以上时及时进行化学除草。 3.8中期管理(返青--抽穗) 3.8.1中耕除草:早春浅中耕松土,除去杂草,改善土壤通气条件,提温保墒,促进根系发育,提早返青。 3.8.2追肥:因苗追施,对于长势较弱的苗或地力差、早播徒长脱肥的苗,应早施、重施返青肥,一般每亩追施尿素10 kg左右。但对于生长较旺的麦苗则不施返青肥,推迟到起身时追肥即氮肥后移。 3.8.3浇返青水:冬前未浇越冬水或浇越冬水较早,返青时较干旱的麦田可适当早浇返青水,但水量不宜过大,注意肥水相结合。抓好关键肥水:根据实际情况重点浇好拔节水和灌浆水。 3.8.4病虫害防治:小麦返青至抽穗期,重点防治小麦纹枯病、锈病、白粉病及蚜虫和红蜘蛛。当病虫达到防治指标数及时进行药剂防治。 3.9后期管理(抽穗--成熟) 3.9.1浇灌浆水:小麦抽穗后水分需求非常大,浇足灌浆水。 3.9.2叶面喷肥:在灌浆前、中期,每亩用尿素1kg和0.2kg磷酸二氢钾兑水50kg进行叶面喷肥,提高籽粒灌浆强度,改善品质。叶面喷肥可与病虫害防治相结合。 3.9.3病虫害防治:抽穗至扬花期要注意防治小麦赤霉病,若花期遇雨应在药后5--7天补喷一次。灌浆期应注意防治白粉病、锈病、叶枯病及蚜虫、吸浆虫等,成熟前20天停止使用农药。 3.10病虫害防治原则: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科学使用化学防治,达到小麦生产安全、优质、高产的目的。 3.11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选抗病品种;增施腐熟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加磷钾肥;合理密植。(2)物理防治:人工清除病、虫、草源。(3)化学防治:选用低毒、低残留、广谱、高效农药,注意交替使用农药。不使用高毒、剧毒、高残留农药。 3.12收获 在小麦蜡熟末期要及时收获,此时籽粒千粒重最高,籽粒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最优。收获后及时晾晒。 3.13贮藏 小麦晒干后,去净杂质,入库贮藏。贮藏设施应清洁、干燥、通风、无虫害和鼠害。单堆放、单贮藏。严禁与有毒、有害、有腐蚀性、发潮、有异味的物品混存。 3.14生产记录要求 在小麦的整个生产过程中,要设专人建立田间技术记录档案和田间生产资料使用记录、生产管理记录、收获记录、产品检测记录、销售档案及其他相关质量追溯记录档案。所有记录应真实、准确、规范、完整;记录档案应有专人保管,一般至少保存2年,以备查阅。

产品特征:
4.1 外在感官特征 尉氏小麦籽粒饱满均匀,呈卵圆形,色泽亮白,千粒重一般大于40克,适宜加工成馒头、面条、锅盔等中式面点,适口性好。 4.2 内在品质指标 尉氏小麦内在品质优势突出,根据检测结果显示:蛋白质(干基)≥12.00g/100g、湿面筋≥26.0%、淀粉≥55.00g/100g。 4.3 安全规定 产地环境符合“无公害食品大田作物产地环境条件”标准,小麦种植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种植技术标准进行生产,产品质量符合“无公害食品麦类及面粉”标准,禁止使用未依法登记和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肥料、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切实保障尉氏小麦质量安全。

包装规定:
5.1 尉氏小麦产品应有明确标签,内容包括:产地名称、产品的执行标准、生产者及详细地址、产地、净含量和包装日期等。要求字迹清晰、完整、准确。 5.2 尉氏小麦地域范围内的生产经营主体,要按照《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使用规范》和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公共标识授权规定,由标志使用人在产品包装上正确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 5.3 建立标识使用管理制度,对标识的使用情况如实记录,登记造册并存档,保存期三年。

证书持有人:
尉氏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

地域保护范围:
尉氏小麦农产品地理标志生产地域范围,覆盖尉氏县境内张市镇、永兴镇、小陈乡、十八里镇、水坡镇、门楼任乡、洧川镇、朱曲镇、蔡庄镇、南曹乡、大桥乡、大马乡,共计12个乡镇,沈家村、三柳村、水台村、刘庄村等,共计328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3°52′~114°27′和北纬34°12′~34°37′。保护面积5万公顷,年产量3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