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林麻鸭

西林麻鸭小巧玲珑、属于典型山地水乡麻鸭体型,觅食力强、合群性好,适宜于水面和稻田放牧饲养,主要以昆虫、鱼虾、蟹、螺、水草、稻谷、玉米等为食,自然造就了其与众不同的品质,鸭肉无膻味、骨小皮薄、汤甜肉香。

        西林麻鸭,产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西林麻鸭因全身羽毛呈麻斑点而名,小巧玲珑,嘴小脖短,行动活泼,觅食力强,合群性好,适宜于水面和稻田放牧饲养。主要以稻田中的穗花、昆虫、鱼虾、蟹、螺和收割后的稻谷遗粒为食。


  西林麻鸭在西林县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气候条件下,经本地群众长期不断自然选育而成。其肉质品位高,具有肉质细嫩、皮下脂肪少、肥而不腻、清甜可口、味道鲜美,无膻味的品质特点。
 

  活体鸭:体型中等,躯干长方,站姿较平,眼高颈细,嘴黄或灰黑,脚黄或浅黑色,副主翼羽亮蓝,公鸭头亮绿身银灰或棕色,性指羽明显,母鸭羽毛褐麻色,带状白眉。

 

  白条鸭:皮肤黄白色,皮薄骨细小,皮下脂肪少,肉质丰厚,肌肉鲜红,切面有光泽,富有弹性;煮沸烹饪后肉汤乳白色,味美香甜。
 

  地理优势

 

  广西西林县地处山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山多林茂,水草鱼虾资源丰盛,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使西林麻鸭成为体小肉香、高蛋白、低脂肪、无膻味的极品佳肴。2004年,西林麻鸭被誉为“广西第一鸭”,2006年入选《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名录》种源鸭。
 

  历史传说

 

  2006年考古发现,早在一万多年前,西林驮娘江流域就有古人类活动,这些古人类逐步演化成为西林地域原住居民壮族的祖先濮人。濮人约在8000年前就学会稻作,那坡县感驮岩遗址中的商文化层中,曾出土有大量稻、粟作碳化物。

 

  濮人在稻作生产中从原鸡、候鸟的活动的规律中掌握物候变化,促进稻作的生产,收获丰足的粮食,用富余的粮食驯养野鸭变成家禽获取食物,并不断养殖进化延续至今。

 

  在西林壮族上古传说中,娅王(壮族神灵、掌管天地阴阳、通过附身巫婆下凡为人间治病、解难。)在农历七月十四期间病重期间和过世时,众生灵去探病和哭丧,其中就有鸭、鸡、鹅等;在《西林民间故事集》中有壮族卜伙智斗地主,巧取麻鸭过节的故事;而在西林民间传说中,还有壮族先祖用麻鸭到河里淘金砂的方法:收购大群麻鸭放到出产金砂的河里,几个月后宰鸭从鸭胃里找出金砂。
 

  由于壮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西林麻鸭很久以来都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直到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编写的《西林县志》才有西林壮族群众养鸭的记载。民国22年(1933年)《广西年鉴》记载“西林县年产鸭55000~65000只。”

 

  喂养方式

 

  西林麻鸭以其独特的饲养环境和粗放式的喂养,造就了其独特的品味。西林山多林密,溪流纵横,群众各户散养麻鸭,麻鸭从小放养在田间,溪、河流水间,一般早上放鸭前和傍晚牧归后各用稻谷或玉米饲喂一次,其余由鸭子在野外自由觅食,主要以青草、田螺、鱼虾、昆虫为食。


       西林麻鸭有悠久的历史。2006年考古发现,早在一万多年前,西林驮娘江流域就有古人类活动,这些古人类逐步演化成为西林地域原住居民壮族的祖先濮人。濮人在8000年前就学会稻作,在稻作生产中从原鸡、候鸟的活动的规律中掌握物候变化,促进稻作的生产,收获丰足的粮食,用富余的粮食驯养野鸭变成家禽获取食物,而稻田十分适宜于麻鸭的饲养与繁殖,经过自然选择和人为选育,不断繁殖进化延续至今,逐渐造就了今天西林麻鸭独特品质。西林壮族人在悠久的西林麻鸭饲养历史中,形成了固定的西林麻鸭习俗。每年农历七月十四,西林壮族人过节都要杀西林麻鸭祭祖和吃鸭肉的习俗。有杀麻鸭待客、往来赠送麻鸭蛋的礼节,贵客来临要杀麻鸭,贵客离开要赠送麻鸭蛋。还有食用麻鸭蛋的禁忌,贵客第一次来家的第一餐饭不能煎、煮麻鸭蛋,认为这样会友谊不长。而在西林民间传说中,还有壮族先民用麻鸭到河里淘金砂的方法:收购大量麻鸭放到出产金砂的河里,几个月后宰鸭从鸭胃里找出金砂。据西林那劳岑氏家族心口相传,清云贵总督岑毓英和两广总督岑春煊父子俩非常喜欢西林麻鸭。岑煊总督曾赋诗一首“席间一试麻鸭味,半夜醒来口留香。”还将西林麻鸭制成腊鸭作为贡品上供朝廷;岑毓英在云南征战时期,每年让族人收购西林麻鸭,送到云南犒劳部属和将士,西林麻鸭的名声通过各地将士传扬桂滇黔三省。由于壮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西林麻鸭一直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一直到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编写的《西林县志》才有西林壮族群众养鸭的记载。民国22年(1933年)《广西年鉴》记载“西林县年产鸭55000~65000只。”

西林麻鸭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广西小麻鸭。 

二、产地条件 

产地范围内南盘江水系和右江水系,梯田广阔,具有气候温暖湿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生态环境;水质清澈,水草及浮游生物丰富,盛产鱼虾螺和多种昆虫等动物性饲料。

三、饲养管理 

1.孵化:温度37.5℃至38.6℃,湿度60%至70%左右。

2.育雏期(0-28日龄):

(1)温度要求:第一周温度25℃至30℃,第二周20℃至25℃。以后每周下降3℃至5℃,至室外温与室内温接近时不再加温。

(2)光照要求:1至3日龄雏鸭24小时光照,4至12日龄18小时光照,13至28日龄12小时光照。

(3)饲养密度:每平方米≤25只,随着日龄的增大,降低饲养密度。

(4)给料:春、秋季雏鸭出壳后24小时,夏季8小时至20小时开食。开食前先饮0.1%的高锰酸钾水、5%的葡萄糖水或洁净卫生的饮用水。开食用去除黏性的大米或小麦煮成的硬饭, 3日龄后增加蚯蚓、泥鳅等动物性蛋白质饲料, 6日龄起采用定时喂食,并逐渐减少每日喂食次数。

(5)放水:3日龄接触水,5日龄后放牧田野、河滩。

(6)饲养方式:网上平养或地面垫料平养。

3.育成期(29-120日龄):

(1)饲养模式:放牧和舍饲相结合,60日龄后以放牧为主。白天放养,夜晚入舍,早晚补饲,60日龄前供给一定数量的砂砾。

(2)日粮:天然饲料与全价日粮相结合,60日龄后以天然饲料为主。天然饲料为谷物、水草、昆虫、蚯蚓、野生鱼虾等。

(3)饲养密度:每平方米8至15只。  

(4)出栏:120日龄后出栏,公鸭体重1.60kg至1.90kg,母鸭1.40kg至1.70kg。

4环境、安全要求:饲养环境,疫情疫病的防治与控制必须执行国家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屠宰

1.鸭源标准:来自产地范围内,符合种源、饲养要求、年龄要求、体重要求的健康鸭。 

2.屠宰:宰前停食24小时。

五、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 

(1)活体鸭:体型中等,躯干长方,站姿较平,眼高颈细,嘴黄或灰黑,脚黄或浅黑色,副主翼羽亮蓝,公鸭头亮绿身银灰或棕色,性指羽明显,母鸭羽毛褐麻色,带状白眉。 

(2)白条鸭:皮肤黄白色,皮薄骨细小,皮下脂肪少,肉质丰厚,肌肉鲜红,切面有光泽,富有弹性;煮沸烹饪后肉汤乳白色,味美香甜。 

2.理化指标(肌肉部分)。

项        目

指        标

蛋白质(%)        ≥    

21.0

粗脂肪(%)        ≤

2.40

 3. 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饲喂品和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产品特征:
(1)感官特征:西林麻鸭120日龄左右屠宰,宰后皮肤白色或淡黄色,肉色为红色,肌肉切面有光泽,具有鸭肉固有的色泽及气味,无异味,皮下脂肪少,骨头细小,肉质细嫩,无膻味等特点。 (2)内在品质指标:120日龄屠宰,肌肉鲜样中主要营养成分的氨基酸总量符合本品种要求。主要营养成分:鸭肉含蛋白质20-24g/100g,脂肪0.4-2.2g/100g,灰分1.0-1.5g/100g,水分70-80g/100g,胆固醇60-99mg/100g。

证书持有人:
西林县畜牧技术推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