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江夏天无

余江夏天无的原产地、主产地是江西省余江县。夏天无,别名又叫一粒金丹、洞里神仙、野延胡、伏地延胡索。据史料记载,“江南西路,常年潮湿,冬秋阴冷,居民跋涉于水田耕作,苦于风寒湿痹。东汉和帝末年,祖天师驾临龙虎山修道间,体恤民苦,采药治痹灵验,得名一粒金丹”。

余江夏天无的原产地、主产地是江西省余江县。余江县境在秦汉时为余汗县地,晋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始置晋兴县,后撤县为晋兴乡,入余汗县,清末易名为余江县,以境内有余水(信江)而得名。余江夏天无因母亲河信江河流域特有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余江夏天无特有的品质。全国首个挖掘研究夏天无就是在余江县。

夏天无,别名又叫一粒金丹、洞里神仙、野延胡、伏地延胡索。据史料记载,“江南西路,常年潮湿,冬秋阴冷,居民跋涉于水田耕作,苦于风寒湿痹。东汉和帝末年,祖天师驾临龙虎山修道间,体恤民苦,采药治痹灵验,得名一粒金丹”。

东晋炼丹术家、道教理论家葛洪(葛玄从孙,人称葛仙翁,公元283—363年)曾在道教发源地江西清江阁皂山(今鹰潭的龙虎山、余江的葛仙山一带)炼丹。据《余江县志》记载,东晋时,余江县画桥乡葛仙山山峦叠嶂,植被繁茂,归云洞外,乱云飞渡。当地百姓苦于风寒湿痹,葛洪就地采起当地一种开紫红色小花的植物让苍生民众使用,百姓服之,登山如履平地,解除了百姓风湿瘴疬之苦。当地百姓为纪念葛仙翁,遂叫该山为葛仙山,当地的村庄就叫葛家店,治好风寒湿痹的夏天无因葛洪在洞中炼丹成仙而得名“洞里神仙”。

另据考证,崇祯年间(1628--1644),葛仙山的夏天无遍野开花,丛生繁茂,民间大量使用夏天无治跌打损伤。到清代,余江夏天无被普遍使用,清代赵学敏(1719-1805年)在《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一名洞里神仙,又名野延胡,江南人呼飞来牡丹,堪称江南四大名药之首”。是故,夏天无又叫一粒金丹、洞里神仙、野延胡、伏地延胡索。从有夏天无记载至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

直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才由余江县医药公司的名老中医带领科研小组人员开始挖掘出千年江南四大名药之首的夏天无。

 


余江夏天无质量技术要求


(一)种源。

为罂粟科植物伏生紫堇〔Corydalis decumbens(Thunb.) Pers.〕的块茎。

(二)立地条件。

选择保护区范围内海拔150m以下,地势平坦开阔,阳光充足、排水良好,土质疏松的壤土土质,土壤pH值5.0至6.0,有机质2.0%以上的红壤土、水稻土和潮土。

(三)栽培管理。

1. 整地作畦:轮作,秋收后及时整地作畦:按宽1.5m至2m作畦,开厢沟,沟深10 cm至15cm,沟宽20 cm至30 cm,达到边、厢沟纵横相通,厢面平整。每公顷施磷肥2250kg至3750kg作为基肥。

2. 种茎选择:选择无病害、完整、色泽光鲜,横径为1cm左右的块茎作种茎。

3. 种植:

(1)种植时间: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种植。

(2)种植密度:每公顷不超过55.5万株。

(3)种植方法:条播,即时覆盖稻草至全部土层。

4. 田间管理:栽种后一个月内要保持土壤湿润,必要时浇水喷灌,以人工中耕除草。

5. 追肥:立春前必须追肥一次,每公顷施尿素300 kg至450kg,湿施。

6. 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采收加工。

4月中旬至5月上旬采收。选晴天采挖,拾净块茎,除去须根及地上部分,洗净,晒干或干燥至含水量在15%以内。

(五)储藏。

置通风干燥处储藏。

(六)质量特色。

1. 感官特色:呈类球形、长圆形或不规则块状,长1 cm至3cm;直径1cm至2.5cm。表面灰黄色或暗绿色,多瘤状突起,顶端钝圆,可见茎痕,四周有淡黄色点状叶痕及须根痕。质硬,断面黄白色或黄色。气微,味苦。                                                        

2. 理化指标:按干燥品计算,含原阿片碱≥0.35%。

3. 安全要求:产品安全指标必须达到国家对同类产品的相关规定。


专用标志使用申请:
余江夏天无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江西省余江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