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自然条件:
黑龙江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三江冲沉积平原,地势平坦,西南高东北低,相对高度差3米,由西南向东北呈微倾斜。地面坡降为1/5000~1/10000,根据地形部位高低分为阶地和河漫滩两个类型。
(1)一级阶地:在保护区内面积大,无任何切割现象。由a1+1Q3上更新统冲积、湖积二元组成,地表覆盖5.65~14.5米粘土、亚粘土,阶地内多沼泽洼地,粘土沿浓江河右岸地形局部隆起,相对高差1~1.2米。
(2)低河漫滩:分布在浓江河、沃绿兰河两侧,呈条状、蝌蚪状分布,与一级阶地相接壤,河漫滩由重沼泽组成,即a+b Q4,为全新冲积沼泽沉积层。
保护区土壤主要为白浆土和沼泽土。
白浆土分为岗地白浆土、草甸白浆土和潜育白浆土三个亚类。面积为11311.18公顷,占总面积的51.8%。白浆土主要分布在岛状林下,黑土层厚10~20厘米,目前少量开发,计划退耕还林。草甸白浆土,为平坦地区,生长小叶樟杂草类。潜育白浆土,分布低洼处,低平地,土壤肥沃。
沼泽土主要分布在浓江河河滩上,面积为4105.1公顷,占总面积的18.8%。
洪河自然保护区属三江沿江温带湿润气候区,具有明显的温带季风气候特征,冬季漫长,严寒多雪,春季多风少雨,夏季炎热,秋季短暂,年平均气温1.9 C,最冷月份平均气温-23.4 C,最热月份平均气温22.4 C,极端最低气温-39.1 C,极端最高气温40 C,10 C有效积温2165―2624 C,日照时数为2356小时。年平均降水量为585mm,50%~70%的降水集中在7~9月份,暴雨多集中在夏季,最大日降暴雨量可达75mm,中雨也较频繁。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166mm。全年多西北风,植物生育期多西南风,年平均风速为四级,最大风速可达24m/s。全年冻结期为7个月左右,沼泽植被冻层深80~160mm,最大冻土层深为2.0~2.2m。一般早霜出现在九月下旬,终霜出现在5月中旬,无霜期114~150天,多年平均无霜期为131天。
二、 植物资源:
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条件独特,植被类型丰富,是珍贵的植物资源库。据统计区内有高等植物103科1012种,其中种子植物719种,蕨类植物31种,地衣、苔藓植物262种;国家珍稀濒危植物有野大豆、水曲柳、胡桃楸、黄芪、黄蘖、刺五加等6种。另有许多植物可供药用、食用和做为蜜源。共有11个种类:药用植物有253种,如五味子、刺五加、龙胆、芍药等;果品植物有19种,如山葡萄、榛子、刺五加等;饲料植物有54种,如小叶樟、毛果苔草等;山野菜植物有9种,如黄花菜、蒲公英、蘑菇等;纤维植物有54种,如芦苇、小叶樟等;油脂植物有核桃楸、野大豆、野豌豆、苍耳等;植物性农药类有升麻、藜、棉团线莲等;芳香油类有铃兰、益母草、艾蒿、菖蒲等;鞣科类有水冬瓜、白头翁、狼毒等;蜜源植物主要有毛水苏、水苏、沼柳、椴树等;森林资源有乔木、灌木。常见有柞树、桦树、杨树、水曲柳、榛子及胡枝子等。
三、动物资源:
据调查黑龙江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有16目43科174种,兽类有5目11科3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梅花鹿;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马鹿、骆驼、猞猁、黑熊、棕熊和水獭等7种。经济价值较大的动物有狼、貉、赤狐、豹猫、伶鼬、艾鼬、黄鼬、东北兔、狍子、刺猬、野猪、松鼠、麝鼠等13种,尤为狍子数量大,常年在100只以上,雪兔、麝鼠到处可见。
从多年调查记录,本区鱼类共6科16种,主要是泥鳅、老头鱼、鲫鱼、嘎牙子等。
黑龙江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反映东北三江平原原始湿地全貌的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同时也是我国三江平原的一个“缩影”,它集典型性、稀有性和多样性于一体,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全球环境基金会(GEF)、国家林业局(SFA)确认为“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三江平原典型示范区。保护区于2002年1月被国际湿地公约组织批准为国际重要湿地,成为目前我国仅有的21块国际重要湿地之一。
洪河自然保护区属三江沿江温带湿润气候区,具有明显的温带季风气候特征,冬季漫长,严寒多雪,春季多风少雨,夏季炎热,秋季短暂,年平均气温1.9 C,最冷月份平均气温-23.4 C,最热月份平均气温22.4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