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杨行密(852~905年),字化源,庐州府合肥人。
唐末宋初间,曾有“五代十国”这样一种政局剧烈动荡的割据局面。其中合肥人杨行密于902年被唐封为吴王。他死后,其子杨溥正式立吴国,杨行密被尊为吴太祖。杨行密出身农家,为人宽厚仁信,且有智谋。《新五代史》称赞他:“宽仁雅信,能得士心。”《十国春秋》推许他:“宽简有智略,善抚御将士,与同甘共苦。”

杨行密少年时即长得高大魁伟,能“手举300斤,日行300里”。唐末,黄巢农民起义军经过庐州,他应召入伍。后来,杨行密被唐招抚,封为庐州刺史。从此他以庐州为根据地,开始了拓土扩张,其势力逐渐向舒州、淮南等地拓展。
公元902年,杨行密被唐昭宗正式封为吴王,成为唐朝的藩王。作为中央政权的唐王朝,此时正面临内忧外患,即北面外族侵扰,内部矛盾纷争。唐王朝对杨行密、杨行密对他的部下和属地,都采取了“安抚”的策略。吴国地处江淮,也就是今天的江苏和安徽中、北部一带。杨行密奖掖农耕,鼓励桑织,百姓安居乐业,市面日渐繁荣。他还两次率军击败了后梁的入侵,巩固了自己的政权,千里江淮重又出现了繁华景象。
杨行密出身孤贫,深知民间疾苦,注意节用安民。直到他抚定江淮,身为淮南节度使时,还穿着带补丁的衣服,表示不忘根本。杨行密体恤百姓,顺应民意。灭孙儒后,又派兵护送孙儒部淮南籍降将降兵回乡,妥善安置。淮南既定,他又及时从扩界转到保境守土、安抚百姓、发展生产的政策上来。他的部下皆骁勇雄暴之人,行密恐其为非作歹,进爵吴王后,他即开始着手法律建设,删定《格令》50卷行之。
相传当年杨行密发迹后,她不愿住在吴山乡下,于是在外征战的父亲便为女儿在合肥城内建了新宅。百花公主在城内住过的花园叫花园巷,百花公主梳洗打扮用过的水井叫百花井,因井而得名的百花井地名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