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圃腊味
相传,始作腊肠的是大黄圃一卖粥档主,名叫王洪(人称老洪先生)。光绪十
二年(1886年)冬季某天,天气奇冷,雪雨纷飞,王洪准备的肉料―猪肉、猪肝、粉肠卖不出去。王洪遂用盐、糖、酱油等东西把肉料腌起来。连天阴雨,王洪只好将粉肠掰衣,将猪肉切粒,塞进肠衣,用水草分截绑好。天晴,经数天的风吹日晒,王洪的制品,吃起来别有风味,且耐储藏。王洪继续如法炮制,设档出售。因此物是猪肉辅以肠衣制成,形如猪肠,故名腊肠。腊肠,以其独特的风味、耐储藏的特性,名声日噪,求过于供。大黄圃人争相仿制。后来,更有依照腌制腊肠的方法,用五花肉制成腊肉。
由于三角洲天热潮湿,聪明的黄圃人采用盐、糖、酱油、酒腌制后再晒干的办法制作了色香味美的腊肉。之后又以这种方法对猪的各个部位进行制作。渐渐总结中一套腌制的配方和制作花式品种的方法。自此,黄圃人制作腊味的技艺闻名于世。早在三、四十年代,黄圃人在广州市开设了"沧洲"、"八百载"等烧腊店;广州著名的"皇上皇"、香港的"荣华"烧腊味店,也专聘黄圃师傅坐案,历代相传。黄圃腊味现已成为中外驰名的名店名牌产品。
石歧乳鸽
石歧乳鸽:脆、鲜、嫩,用生长21-28天的乳鸽腌渍之后,经烤箱烘烤而成。鸽子外脆内嫩,中间有一泡汤汁。此汤汁鲜纯,却不油,感觉清爽而鲜美。
鸽子性味比较平和,体质热、寒的人都 可以吃。鸽子补肝、肾,益精气,处于发育期的大男孩吃更好。
这石歧鸽子是手撕了吃的。咬一口皮后,吸干里面的汤汁,再慢慢品尝它的肉。皮是脆的,汤汁是鲜的,肉是嫩的。
杏仁饼
在中山的土特产中,以咀香园杏仁饼最为有名,入口杏仁香味浓郁、酥化甘香,深受食客欢迎。杏仁饼本为"易味庐"饼家创制于本世纪初,两三年后,又有咀香园饼家异军突起。所制之杏仁饼与易味庐齐名,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初为鼎盛期,产品远销至美洲和东南亚各国。
1931年易味庐杏仁饼创始人去世,易味庐饼家因后继无人而结业,咀香园杏仁饼成为独领风骚的中山食品。1935年在美国檀香山国际食品展览会上夺得金鸡奖,为祖国赢得了荣誉。l949年,制饼工艺经过改革,杏仁饼不但保持了传统的香纯浓郁,入口酥甘溶化特色,而且饼质更加细腻,装璜更符合现代化要求,因而更负盛名,荣获省优质产品和部优产品称号,1988年香港国际博览会上,咀香园杏仁饼参与了世界食品群雄的角逐,再获金奖殊荣。
茂生围香蕉
中山各地均盛产香蕉,而火炬开发区的张家边茂生围所产的香蕉更是品质上乘。
其特点是:蕉身特别肥大,皮包青黄而带小黑点(俗称“梅花点”熟香蕉),焦肉特别丰厚嫩白,入口鲜美香甜。因为茂生围位于咸淡水交界地区,农民根据传统经验,选择旱基而又接近水源地段种植香蕉;结果所产的焦比其他地方为优。
虽然茂生园香蕉的生产基地已扩展到横门一带,但由于此焦果极受客商欢迎,出口供不应求,内销的数量很少。
中山粉果金吒
中山粉果,历史悠久,其中以金吒为代表。此外还有角仔、叶仔、红枣饼等。
粉果金吒这个名称的由来,还有一个古老的故事。话说封神榜上有个托塔天王,名叫李靖,即金吒、木吒、哪吒之父。父子们都持有神奇独特的兵器。单讲那个金吒使的是件两头尖、中间椭圆,形状趣怪的武器。因此便用米粉仿其武器形状而捏成粉果,就以"金吒"名之。后来还配以肉类,逐步提高成为今天的美食金吒了。
也有一说,金吒粉果原先本无名,过去因有一学徒学做金吒,用米粉打壳打不成,搓来捏去都做不好,师傅在旁教他,边说边做手势示范,还用石岐话讲:“揸(谐音金吒),甘揸,甘样揸不是揸成甘样呀?”30年代,孙文西路李大中堂所制作的金吒闻名遐迩。它是以猪腮肉(肉质不腻)配以南乳、花椒、八角等调料。金吒的吃法可要讲究:从尖端食起,到肉馅时,先吮一口油香,然后咬肉食。不然,冒失一口咬下去,那油沫便四溅。与中山邻近的澳门,把金吒叫做石凿,其馅配以虾米、肉粒、冲莱粒等。广州特级点心师罗坤师傅1985年来石岐考察,回去后用鸡粒、瑶柱作料,用来招待来穗的日本客人,但吃不出金吒那种独特的风味,还是回到用猪腮肉作馅。
家乡芦兜粽
华人喜吃粽,各地包粽是用竹叶、干莲叶,有些少数民族甚至用竹筒酿粽。粽的形状有金字塔型、扁方型、长方型,称为角黍。
中山的粽另有自己的特色,因为中山人比较喜欢改良、研究,特别擅长制作适合自己口味的食物。古时,村民觉得郊野多芦兜,认为这种百合科野生植物别无用途,不妨用以试作裹粽。果然,芦兜叶味融入于粽,别有风味。故此,日久成为家乡特色的芦兜粽。历数百年而至今天,宾馆酒楼的茶市,每到农历四五月,仍有保留着切件芦兜棕供应给茶客,甚至在酒楼门前装饰宣传,色纸飘飘,大量销售芦兜粽。
中山芦兜粽是圆筒状,两头交错一字平口,一般直径12厘米,长30厘米,酿入洗净的糯米(有微量精盐、生油、拌匀),夹以烧腩肉、咸蛋黄(洗净蛋白胶为宜),用圆水草绑扎。武火煲至水滚放入芦兜粽,文火煮4个小时,间中加些开水,收火留浸于汤内4小时。味香腻,食之韧滑。昔日,悦来南路琼芳茶楼,在马路旁当众裹粽,起了活广告作用。据说,其所用的烧腩肉,还加上微量五香粉,粽的香味更浓郁。有些家庭主妇,在煲芦兜粽的水中,放些菖蒲以增加"香"味。是时,茶楼、饼店、小商贩纷纷做芦兜粽出售,供应给消费者及送礼者。
中山人另一特点是东乡、西乡五月不裹粽,却在四月十四盂兰节这一天家家精制芦兜粽,用于祭礼、自食、送礼,真所谓"各处乡村各处例"。中山芦兜粽,一向外销港澳,但港澳称它为中山芦兜粽。百年间,香港特产"九龙裹蒸粽",一年四季有供应。港人对于吃肇庆裹蒸粽(即果子粽),远远不及中山芦兜粽。他们认为中山人利用芦兜,即是属于物尽其用,又能创造了别有风味的食品。
三月红荔枝
三月红荔枝是中山市历史名牌产品,又是荔枝家族中的“迎春使者”。
它的特点是:果壳色泽鲜红,果体肥大,果肉厚而雪白多汁,味道似酸非酸,似甜非甜,别有风味,食之使人醒脾开胃,是岭南有名佳果。
石硖龙眼
中山所产的龙眼,过去以榄镇九洲基的脆肉龙眼最为有名。近年来经市水果部门的精心培育优化,创出了石硖龙眼的特优品系--中山脆肉龙眼,质量后来居上。
其特点是:果大、核小,可食部份为67%至69%,果肉晶莹厚润、爽脆清甜,不流汁,平均单果重9.36克。
现在这种新产品已建生产基地三万多亩,年产两千多吨,大部分外销港澳等地。
长江脆肉鲩
脆肉鲩是中山长江水库主要特产之一,是利用水库的矿泉水,饲以精饲料运用活水密集养殖法,养出来的鱼,外形如旧,但肉质已变,蛋白质较普通鲩鱼高12%,味道更为鲜美,还具肉质软滑、爽脆与众不同的特点,尤以鱼肚部分最佳,因这种鱼肉质带有韧性,固烹调制作繁多,生炒、蒸、炖等各具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