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溯源
营口历史悠久,据考古发掘证明,早在28万年前“金牛山人 ”即在此繁衍生息。
境内存在着数量众多,大小形式各异的石棚群,是原始社会晚期“巨石
文化”的一种。营口战国时期属燕国,秦统一中国后属辽东郡。公元前195年,西汉在辽东
郡置18个县,营口地区南部设平郭县,北部置安市县。据《奉天通志》记载文县和房县亦在
营口地区(但其今址尚难定论)。盖州市九垄地镇出土的东汉“永和九年”文字砖证明营口地
区当时就是以汉族为主体聚居的区域。
�ト�国时称营口为辽口,东晋时叫历林口。三国两晋
南北朝时期,营口地区先后被汉族的公孙政权、鲜卑族的慕容政权和高句丽政权统治过。平
郭县和安市县置而不废,文县(东汉改为汶县)于公元240年被曹魏政权迁至齐郡(今山东省境
),房县改属辽东属国。后燕政权于公元385年派平州刺史慕容佐将平州治所迁到平郭县,慕
容佐驻节平郭,镇摄辽东,扼制高句丽。唐太宗东征时在营口境内留下不少遗址、遗迹和传
说故事。唐末,北方先后有契丹、女真、蒙古3个民族政权更迭,并在营口市境内设置地方
政权。辽将渤海国的一些州县迁到营口地域内,在今熊岳镇设卢州领熊岳县,在今汤池镇置 铁州领汤池县,耀州领岩渊县,归州领归胜县。
地理简报
营口市位于辽宁省南部,濒临渤海辽东湾东北岸,辽河入海口处。东北接鞍山市,南连大连市,西北与盘锦市接壤。地处东经121°57′至123°00′,北纬39°55′至40°56′之间。面积约540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18万人。有汉、满、蒙、回、朝鲜、锡伯等民族。
气候点评
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适中。年平均气温8.5℃。一月平均气温-8.5至-11℃,最低气温-37.9℃;七月平均气温24至25℃。年平均降水量650-700毫米,无霜期16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