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溯源
阜新,取"物阜民丰,焕然一新"之意。阜新历史上属边塞地区。只有少数年代归中原王朝直
辖,多数年代是少数民族割据政权的管辖地。除汉族外,先后有山戎、东胡、匈奴、乌桓、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满等民族活动于此,使这里成为各民族相互融合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舞台。��
秦代,今阜新分属辽东、辽西郡。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匈奴大败东胡,遂归属匈奴左地。西汉时,属于汉王朝的幽州刺史部,仍为匈奴左地。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王朝打败匈奴后,属乌桓地。三国时,今阜新北部属鲜卑,南部属魏地。西晋时,泰始十年(公元274年)今阜新北部属鲜卑慕容部,南部、西南属西晋平州昌黎郡。太康十年(公元289年),今阜新全境属慕容部管辖。东晋十六国时,今阜新先后为前燕、前秦、后燕、北燕等几个更替的割据政权占据。南北朝时,今阜新为契丹辖地。隋代,今阜新北部为契丹辖地,南部属隋王朝燕郡。唐代,今阜新北部属契丹辖地、南部属唐河北道北部的营州。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朝在契丹驻牧地区设置松漠都督府,今阜新北部为松漠都督府辖,南部仍属营州。辽代初期,今阜新属上京道。金代,今阜新南部小部分地区归东京路广宁府辖,今阜新市区、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北部、彰武县全境属懿州管辖。元代,今阜新北部一部分在中书省宁昌路辖境,南部为广宁府辖地,中间大部分地区属辽阳路。境内有懿州、豪州等建制,并有洪州、驿安等驿站。明代洪武年间,今阜新分属辽东都指挥使司和北平都指挥使司。明代正统、景泰年间今阜新地区分别属泰宁卫和福余卫,一直延续到明代末期。清崇德二年在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境,建土默特左旗,后隶属卓索图盟。清顺治初年,清廷在今彰武县境置官牧场,名杨柽木牧场,属盛京礼部。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改名为养息牧场。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在养息牧地区设置彰武县。翌年,在土默特左旗境由朝阳县析置阜新县。实行县、旗并存,蒙汉分治体制。民国初期仍延续清末建置。1933年日本侵略者侵占阜新后,日伪当局于1940年1月1日由阜新县境内划出新邱、长营子、米家窑、海州、孙家湾和今阜新镇等地置阜新市,设伪阜新市公署,加强对阜新人民的血腥统治。同时,实行废县存旗体制,撤销阜新县。阜新市、土默特左旗、彰武县同属伪锦州省辖。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接管阜新市,于1945年9月27日成立阜新市政府。1946年1月,国民党抢占阜新市区和阜新县、彰武县,成立国民党市、县政府。1948年3月18日阜新全境解放,同年4月18日阜新市政府成立。属辽北省。1949年4月21日,撤销辽北省建制,阜新划归辽西省。1954年6月19日,撤销辽东、辽西两省建制,合并为辽宁省,阜新市归属辽宁省。1959年1月,彰武县、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划归阜新市领导。1959年8月清河门划归阜新市领导。
地理简报
阜新市位于辽宁省西北部。位于东经121度1分--122度56分,北纬41度41分--42度56分之间。北为科尔沁沙地,东接辽河平原,西靠热河山地,为辽河与大凌河流域上中游浅山丘陵区域。
气候点评
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寒暑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