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大搜索
城市概述
景点逐个数
魅力当地
食住玩购
交通指引
百宝箱
 
当前位置 〉 婺源 〉 魅力当地

传统节日

端午节前后举办赛龙舟 

赛龙舟,每年的端午前后,上饶市的信州区和滨湖地区的波阳、余干等县都会举办各种规模的龙舟赛。在信江流域,在鄱阳湖

上,彩旗招展,鼓声阵阵,各式龙船争先恐后,吸引了两岸大批民众加油喝彩,一时道路为之堵塞。

元宵节前后的舞板龙灯习俗 

板龙灯,每年的的元宵节前后,在玉山、婺源、上饶县等一带的农村都有舞板龙灯的习俗。即用竹骨彩纸扎成龙头龙尾,龙身由各户自扎,每户各置一长条形板凳,上扎二至五个花灯为龙身。各节花灯内点蜡烛,每节板上两盏花灯,长达2米,由一人手持。一条龙灯由上百节板灯连接组成。元宵之夜,穿行于村镇小道,灯光映天,如巨龙游走。引来万人空巷,场面非常壮观。

婺源傩舞 

婺源傩舞,傩舞,又称鬼戏,是汉族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婺源傩舞历史悠久,早在明代初叶就有婺源傩舞外出表演的记载。这种带有原始宗教色彩和图腾崇拜意识的舞仪,寄托了村民的美好愿望,古时每逢打醮、新春都跳傩舞,祈福禳灾,自娱自乐婺源的傩舞节目多为神话和民间传说故事,表演非常古朴、粗犷、夸张、简练。如《开天辟地》,舞者头挂"盘古氏"面具,手持大斧,四面砍劈,表现出开创乾坤的盘古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英雄气慨。《判官醉洒》表现判官与小鬼嬉耍斗酒的酩酊醉态,人物性格鲜明,饶有生活情趣。《舞花》则是一组大型舞剧,表现秦二世胡亥篡夺皇位的历史故事,气势磅礴。傩舞是一种古典舞蹈与彩绘木雕的相结合的艺术。婺源傩面具有50多种,以木头雕做,工艺精致,手法夸张,神气活现,其忠奸优劣、老少妍陋无不神似。旧时乡民把傩面具奉为"神灵",开橱和封存傩面具还有一套尊祀的仪式。婺源傩舞由于受到明未盛行的目连戏的影响,有的节目逐渐发展为戏曲形式,除用锣鼓伴奏,还增加了弦乐和高腔曲调,别具特色。

婺源地戏 

婺源地戏是婺源民间的一种由乡民穿戴戏衣,化装成人们熟悉的一组组戏剧人物亮相游行的敬神与娱乐相统一的传统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初、三月三、四月八和迎秋打醮时,不少地方都会演出地戏。地戏有地戏、马戏、抬阁和高跷等形式。扮演者穿戴戏衣,饰成生、旦、丑、末、净等角色,依次亮相。在地上行走者称地戏;乘马而游者,谓马戏;抬阁帽是由四至八个人抬着一张大型台桌,台桌分高低层和前后区。扮演者(多位灵巧的儿童)各饰某一戏剧中的角色,穿戴考究。形态或站、或坐、或倒立、或悬空,组成一个个精彩画面。如《桃园三结义》、《闹天宫》、《单刀赴会》、《打金枝》、《三岔口》、《拾玉镯》等。上述三种,只配以锣鼓丝弦,扮演者不演不唱。而高跷则是脚上绑定木棍,短的一尺,长的一尺半。扮演者边走边演,一般多为插科打诨,逗人嬉笑。艺高者甚至表演武术、或劈叉、或空翻。

婺源蓝氏苗家的“乌饭节” 

资源县车田苗族乡粗石、白洞两村,皆为群山四合,景致清幽的乡间良地,聚居于此的三千多蓝姓苗族十分注重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过“乌饭节”。斯时,各家各户都用谷垫密封家门,举家围坐在堂屋内烹煮七色“乌饭”,外人不可擅入偷窥,否则,违者自讨没趣。蓝氏苗胞兴四月初八过乌饭节,有其内在原因。

志载:元末明初,蓝氏先祖蓝玉,随朱元璋参加农民起义,因迎敌勇猛,所向皆捷,很快由管军征扶升为大都督府签事。

明洪武四年,玉征西蜀,次年败元兵于乱山。又三年,率军攻拔北平兴和,俘敌无数,洪武十二年被封侯永昌,随后西征云南,北破通州(今北京通县),进军辽阳,获元军残敌二十余万。于是明朝太祖命之行总兵管事,不久御封大将军。洪武二十一年春,玉挥师15万北征汉北,讨伐元军,俘敌七万余众,凯旋班师,晋封为凉国公。

是后其平乱扶国,除邪安邦,功勋卓著。又五年,玉年53岁时,惨遭朝中奸臣谋害,遂被斩首,并悬头示众。好在生前相好杨某行善,趁人不防之时,取其首级,盛于谷箩,以谷掩之,并日夜兼程,护送至湘南城步,途中奔波,致谷被血染成黑红色。其子紧元潜回城步,次年将谷作种,杆粗株壮,谷壳褐红,米乌红色。其子孙认为这是祖先血液所染而成,故只家传,不扩外种,定每年四月初八吃此乌米饭,俗称过“乌饭节”,实是祭祀祖宗。

蓝家乌饭,豆米相掺。饭中赤豆,色赤故名,富含淀粉、蛋白质和维生素等,可作食品,亦具药效。以之兑拌糯米烹煮,即带血色,色鲜味香,清香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