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大搜索
城市概述
景点逐个数
魅力当地
食住玩购
交通指引
百宝箱
 
当前位置 〉 乐山 〉 魅力当地

传统节日

彝族年 

峨边(彝语叫“佳支依达”)少数民族主要的节庆活动是彝族年,彝语叫做“库施”。彝族年节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特点是,统一规定在农历十月,这是根据彝族的太阳历,一年为十个月来确定的。但是没有规定在十月的哪一天。定在哪天要由各村寨自行选择吉日来决定。这一大庆的

日子,各家各户都得精心准备和安排。

在离过年二十天左右,家家户户都要酿“泡水酒”,在过年时用。节日来临,各家各户都去打柴,叫“库施撕科”,在门口左侧堆置“撕科”,用四根圆柱插地,中间堆放劈开的柴花子,柴堆得越高,象征主人家比别人富裕,象征来年的丰收。过年这天,就在“撕科”上宰杀年猪。过年前几天,还要专门煮豆腐,叫“库施度富切”。

彝族年习惯上只有三天。第一天凌晨,各家各户一大早起来将从山上采集回来的金竹枝扎成扫帚,打扫室内外的卫生,打扫是要先扫室内后室外,象征扫进金银财宝,扫出鬼神妖祸。并将火塘内一块大如鸡蛋的石头烧红,放进一个盛了清水的碗里,立即热气腾腾地端着在室内转一圈出门将水倒于门外,然后将石头放回火塘内,以示驱邪避邪,此仪式有的从室内到室外进行三次。将从山上采集来的杜鹃树枝插在室内墙上,将采集来的山草铺垫在室内,使人觉得满目清新,心旷神怡。天刚亮,寨子里的小伙子们便聚在一起,分别给各家各户杀猪,杀猪时先杀那家后杀那家是有顺序的,一般不能变。主人家将宰杀后的年猪苦胆挂在树枝上。年猪杀后要迅速做两餐,内脏要分成三天煮,第一天煮猪肝、猪脾,并做好小荞粑,先敬献祖先灵位,后主人家吃,第二餐则煮部分肉;过年的第二天,第一餐煮猪肺,寨子里的人一群一群地拜年;第三天,下午第一餐煮猪肠,这一天起,已出嫁的姑娘们,穿上崭新的民族服装,背着酒、肉、熟鸡蛋、糖果、面等礼品,同丈夫、子女一起专程回娘家看望父母,走亲访友。过年三天,人们一群接一群地挨家挨户拜年,互相祝贺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乐山“抢鸭”贺端午 

端午节除龙舟竞渡等传统节目外,还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抢鸭子,三两人一队,划着小船,行进在碧波荡漾的河面上,有专人往河里投入本地活鸭,于是百舸竞发,早有人扑通跃入河中,或饿虎扑食,或出奇不意,良久,从河面上冒出一个湿淋淋的脑袋,手里还拽着一只活蹦乱跳的鸭子。

乐山五通桥龙舟会 

被称为"龙舟之乡"的乐山五通桥,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规模巨大的龙舟竞赛和传统民间体育活动。大自然的丰厚赐予和乐山人民世世代代的勤劳创作,产生了众多地方特色浓郁的民俗文化风情。三江奔流为乐山的龙舟竞渡提供了有利条件,每逢举办龙舟会万船齐发,百舸争流;抢鸭子和各种造型的龙舟游江,观者如潮。

乐山地处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交汇处,境内水系发达,自古具有开展龙舟竞渡的自然环境和条件。古代乐山龙舟竞渡,除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外,也曾用以纪念“川主神”李冰和“神勇大将军”赵昱。李冰因修灌县都江堰和凿乐山乌尤离堆等水利工程,造福川人,故被尊为“川主神”。隋代眉山郡(治地在乐山)太守赵昱曾率众疏浚岷江河道,民间将他的事迹神化为“赵昱斩蛟”,后来唐太宗追封他为“神勇大将军”,并赐建龙圣饲(又称龙神祠)供奉,今乐山城中九龙山犹存龙神祠残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间按习俗仍自发组织进行龙舟活动。1957年端午节,乐山举办规模较大的龙舟竞渡和抢鸭子比赛活动。70年代,为纪念毛泽东主席横渡长江的壮举,举行了多次规模较大的“军民横渡岷江”活动,少则百余人,多则三四百人。

1983年,由政府主持,于6月14日至16日举办了为期三天的龙舟会活动,内容包括龙舟竞速、抢鸭、水上军事表演、龙舟造型比赛等。1984年又举办了更大规模的龙舟会活动。进而逐步发展成定期举行的具有多方面文化活动的当代龙舟盛会。

五通桥区的龙舟活动在解放后发展迅速。早在咸丰年间,地方官员就整治河道以方便竞渡。民国期间参赛龙舟曾多达130多只,多以生产用船改装,或用过渡小船改造成“双飞燕”舟,饰以龙头龙尾,中插桅杆。从1953年起,改历年民间筹办为政府主办,规模一年赛过一年,项目丰富多彩。1954年,有20余只龙舟参赛。1955年至1957年,龙舟达40余只。1958年大炼钢铁及“文革”期间龙舟活动停止了。1976年开始恢复,参赛龙舟40多只。龙舟造型不断翻新,并新增了水上文艺表演,观众逾10万。

1986年4月,五通桥区政府拨出专款整治河道被称为"龙舟之乡"的乐山五通桥,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规模巨大的龙舟竞赛和传统民间体育活动,冬春两季几乎成静水,为水上体育运动特别是龙舟竞渡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又在茫溪河、涌斯江汇合处的四望关建成观景廊亭,中间是主席台,两边是观礼台,可容上千人,能承担国家级龙舟赛及皮划艇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