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边塞古关中,知名度最高的要数阳关、玉门关了。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王维在咸阳送别好友元二出使安西时,别情依依,动情地写下了一道传世不朽的《送元二使西安》:“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阳
关位于敦煌市西南70公里的南湖乡西侧,为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的两关之一,是丝绸之路上通往西域南道的门户。自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以来,阳关和玉门关一南一北,成为沿丝绸之路西出敦煌,进入西域和两大边陲要塞,阳关是通西域南道的必经关卡。
阳关与玉门关同期建于汉元封四年(前107年)左右,曾设都尉管理军务。从汉至唐,一直是丝路南道上的必经关隘。历史的久远使关城烽燧少有遗存。阳关故址何在?史书的记载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的珍贵资料。《元和郡县志》载阳关,在县(寿昌县)西六里。以居玉门关之南,故曰阳关。本汉置也,渭之南道,西趣鄯善、莎车。后魏尝于此置阳关县,周废。”巴黎藏敦煌石室写本《沙州地志》载:阳关,东西二十步,南北二十七步。右在(寿昌)县西十里,今见毁坏,基址见存。西通石城、于阗等南路。以在玉门关南,号曰:“阳关”(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可见唐时阳关已毁,仅存基址。古寿昌城在今敦煌市南湖乡北工村附近,阳关在寿昌故城西6里,或10里处,当指约数而言。专家考证,阳关故址就在今南湖乡西面叫“古董滩”的流沙地带。
出敦煌市西南行75公里路程即可到达阳关故址:“古董滩”。如今阳关关城早已湮没,仅仅是在一座红色的砂质山峰上,残留有被称为“阳关耳目”的烽墩,残高4.7米,底长宽8米。古代阳关向北至玉门关一线有70公里的长城相连,每隔数十里即有烽燧墩台,阳关附近亦有十几座烽燧。尤以古董滩北侧墩墩山顶上的烽燧最大,地势最高,保存比较完整,烽燧周围有半人高的铁栏围护。到处可见碎瓦残片,让人不由自主回忆起丝路上阵阵悠远亘古的驼铃。阳关附近有南湖和葡萄长廊,风格独特,在这里可以探访当地民俗。
阳关古塞何以建在这片荒漠之中?考古学家研究发现,阳关占有“一夫当关,万人莫开”之险要地势。附近在古代又水源充足,渥洼池和西土沟是最大的独立水源,至少在三四千年前,这里就已成绿洲盆地,有发达的火烧沟文化;汉唐时期,阳关军士即借以此水而生息,西土沟平时上游干涸,下游有泉水汇成水溪北流,时有山洪暴发。洪峰过后,沟岸纷纷塌落,河闲加宽,大量泥沙顺流而下,遂在下游沉积。泥沙在西北风吹扬搬运下,形成条条沙垄,阳关古城遂逐渐被水毁沙埋。
备注
开放时间:8:00-18:00
门票:40元
位置:位于敦煌市西南70公里的南湖乡西侧
交通:敦煌市至阳关有柏油马路相通,汽车一小时可达。敦煌市汽车客运站,也有公共汽车抵南湖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