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曲阜城东南30公里处,是孔子的出生地。原名尼邱山,因避孔子讳而改名为尼山。位于曲
阜县城东南30公里。海拔340
余米,山顶五峰连峙,惟中峰为尼丘。据《史记》记载:孔子父母“祷于尼丘而得孔子”,故尼山名扬遐迩。这里,中峰东麓有孔子庙和尼山书院等建筑物;另有五老峰、鲁源林、智源溪、坤灵洞、观川亭、中和壑、文德林、白云洞等所谓“尼山八景”。
尼山孔庙始建于后周景德年间,在尼山中峰东麓。《曲阜县志》记载:“周显德(951――960年)中,兖州赵某以尼山为孔子发祥地,尼山东麓有孔子出生的山洞──夫子洞和孔子感叹“逝者如斯夫”的观川亭。为纪念孔子,北魏时建庙奉祀,历代重修始创庙祀,”距今已一千余年。宋仁宗时增建祠庙,立学舍、置祭田。元顺帝时,又大行修建,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又重建。庙中殿亭是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重建。建国后又多次拨款维修。今庙围垣缭绕,环植松柏,共有院落五进,殿堂五十多间,正门名棂星门,二门名大成门。庙主体建筑为中间的大成殿,殿前有两庑各五间,殿之东、西各有掖门。过掖门,殿后有寝殿三间,祀至圣夫人木主,两庑各三间,祀孔子之子伯鱼及孙子思,但塑像及木主今皆不存。东、西两侧门连接两旁跨院。东院前为讲堂,后为土地祠,西院东侧连接毓圣侯祠,且单成一院。西侧为启圣王殿和寝殿,系供奉孔子父母处。庙内外有元、明、清以及民国时期的石碑约十余幢,是了解孔子出生地尼山及其建筑群历史沿革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