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剧,被授予世界不同地区首批十九个“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中国最古老的剧种,其源可以追溯到唐宋,“昆山腔”是六百年前元代戏曲家顾坚所创,至明由魏良辅革新成昆曲“水磨腔”,由梁辰鱼著第一部昆剧《浣纱记》。魏梁合作
,转舌调喉,教习表演一举成功。从此昆曲在繁华的姑苏、扬州蓬勃兴起,遂推向全国。
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的周庄,是江南水乡最有影响的古镇,其人类文明史可追溯到五千年前,春秋时吴王少子摇的封地。汉称贞丰里,元明成为巨富沈万三的发迹地。古镇经历盛衰沧桑九百余年,今天因保护古镇,旅游亮点而闻名全国。古戏台小而精,周庄镇古而美,皆谓小天地也。然而,昆曲与周庄,这两颗世界文化遗产中瑰宝,要走上天地之大舞台,周庄需要昆曲,昆曲需要周庄。昆曲与周庄要走向世界,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起唱好这曲精彩绝伦的新戏。
夜游周庄:周庄的夜是美妙动人的,水巷的灯船更为古镇平添几分夜的神韵。夜晚,在沈厅对面的河埠头登上一艘游船,尽情欣赏富安桥楼里传来的江南丝竹声,聆听沿河人家窗户里传出的苏州评弹的琵琶丁东声,听着看着,不由得使人为之陶醉。游船七拐八弯地穿过许多拱形桥的桥洞,人们突然发现,桥洞里都镶嵌着无数盏彩灯,灯光映入河面,把一座座千年古桥的倒影齐刷刷地映在河面上。这时,有人讲起了“石湖串月”的故事。说是只有中秋之夜,游石湖才能欣赏到无数个桥洞像串月似地倒映在湖面上。然而,周庄的夜景,不是比石湖串月更壮美、更富有神韵吗?且不受季节的限制,这委实是巧夺天工的一大杰作。这游船行至贞固堂附近时,有人惊喜地大喊一声:“你们瞧,河面上还有灯哩!”循声望去,只见河面上漂浮着一盏盏荷花灯。灯里的蜡烛还闪烁着火苗。细一打听,原来,周庄旅游公司为了点缀水巷的景色,专门布置了这一新奇的景观。啊,无处不见灯,满园皆光辉的周庄,给人以神奇、美好的感觉,更给人新鲜、舒展的艺术享受。唐代大诗人张继在《枫桥夜泊》中有句名言,“夜半钟声到客船,”而眼下的周庄古镇,何尝不是“灯光古桥泛船影”。这就是古镇之夜的神韵和魅力。
渔鹰:在周庄渔鹰捕鱼是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捕鱼方式。渔鹰又叫“水老鸦”,学名叫鸬鹚,全身的羽毛是黑色,长嘴像圆锥形,前端有利钩,下颌有个小囊。渔鹰的游泳本领十分高强,它的腿长在身体后面,脚趾有很宽的蹼,蹬水十分有力,潜入水中后灵巧迅猛,游得飞快。
渔民捕鱼时,用撑船的竹篙把渔鹰赶下水,渔鹰潜入水里追逐鱼儿,从来不落空,只消片刻时间,当它们钻出水面时,嘴上便叼着一条活蹦乱跳的鱼。有趣的是,即使它捕的是一条较小的鱼,也不能够吞下去,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在捕鱼之前,为了防止渔鹰把捕到的大鱼吃掉,渔民已经在它的脖子上套了个麻绳做的环,因而吞不下大鱼,很小的鱼,渔鹰就吞下作为奖励,当遇到特别大的鱼,渔鹰还会通力合作,多只渔鹰合力可以捕到十几斤重的大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