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台州
〉
景点逐个数
|
临海台州古城墙
临海台州古城墙(江南长城)位于浙江临海市城区西北部,范围主要以临海台州古城墙为主体,包括其周边一带,总面积约为0.67平方公里。于1998年被台州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第二批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被浙江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第四批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台州古城墙总长6000多米,始建于晋,成于隋唐,迄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仍完整地保存着,是全国县市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墙之一。历史上,城墙在临海城区防御外敌和防洪抗洪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古城墙原有靖越门、兴善门、镇宁门、望江门、北固门、揽胜门、朝天门等城门、城墙和四个瓮城及八个敌台、17只墩台,昂首屹立于灵江之滨,尤其是北山一段地势最为险要,山高坡陡,蜿蜒曲折,素有“江南八达岭”之称。
台州古城墙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据《辞海》载:东晋隆安四年(公元400年)至元兴元年(公元402年),太守辛景为抵御孙恩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所筑。第二阶段,《台州府志?建置》载:唐初,向东南平原扩建大城,系“唐尉迟敬德所造”;在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吴越国王钱?为表忠诚,“纳土归宁,毁各地城墙”。临海台州古城墙也在其列,但因其西南灵江段有防洪作用才得以保存。第三阶段,北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知州彭思永重修城墙。这次修筑的城墙,砖石兼用,在结构和御敌防洪功能等方面比前两次更趋完整。第四阶段,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知州赵汝愚整修城墙,增开兴善、镇宁、丰泰、括苍四个城门,并修崇和、靖越、朝天三个旧城门,增筑月城(瓮城),形成了月城外抱大城。至此,临海台州古城墙的范围和城墙的建筑结构风格形式基本定型。第五阶段,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戚继光任宁(宁波)绍(绍兴)台(台州)参将,三十九年(公元1560)改任(台州)金(金华)严(严州)参将。他在台州抗倭期间,修缮了台州古城墙。临海台州古城墙经历这样五个阶段的整修,成为全国罕见的城墙。因此,临海台州古城墙不但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也是台州最具人文内涵的一大胜迹,具有较高的爱国主义教育内涵。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