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市英红镇云岭村狮石山牛栏洞遗址位于一座石灰岩孤峰,相对高度约100米,总面积也
不过400平方米
。大家可别小看它―――洞内发现的非籼非粳水稻硅质体,首次将岭南地区稻作遗存的年代,前推至距今1万年前。专家称,“这一发现对本地区水稻起源的研究以及推动相关农业史经济发展的探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为探讨岭南地区原始稻作农业的相互关系提供了实物和资料”。2002年,该遗址被列为“广东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牛栏洞遗址位于英德市云岭镇东2公里 处的狮石山南麓,是1983年英德市(县)文物普查队在全市(县)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的。狮石山是一座石灰岩孤峰,相对高度约100米 ,周围是石灰岩的蚀余丘陵山地。狮石山下南侧有一条宽约25米 的古河道经过,在东南2公里 处注入北江。牛栏洞是因当地村民在洞中圈牛而得名。洞内主要为廊道型发育,在较深处洞顶有落水洞使局部呈裂隙型发育。全洞平面略呈曲尺形,分为前、中、后洞。原始洞口在东端,宽2.5米 ,距山下地表约11米 。从原始洞口至中洞最深处约25米 ,中洞至后洞最深处约25米 ,洞高5至15米不等。整个遗址总面积约400平方米 。
洞内文化堆积分为三种:第一种堆积是早期被流水冲刷淘空形成的贴在洞壁高部位的残存堆积;第二种堆积是附着洞壁上并向下一直伸延到今天地表或地表以下的残存堆积;第三种堆积是地面上的堆积。前两种堆积在洞内局部位置存在,且面积较小,第三种堆积在洞内及洞口附近普遍存在,不同位置的厚薄不均。堆积层中含有炭屑、烧土及大量的螺壳、蚌壳、打制石器、动物化石和若干人类化石。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1996年和1998年,由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英德市文化局、市志办、博物馆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该遗址分别进行试掘和正式发掘,出土了大量的打制石器、动物化石(共41个种属)和少量磨制石器、骨器、蚌器、陶片和人类的牙齿、骨骼等化石。证明这是一处古人类长期活动、居住的遗址。经碳十四断代,该遗址的年代约距今1.2万年至8千余年,考古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即中石器时期)。其丰富的出土文物较好地显示了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发展演变的形态,是广东继阳春独石仔、封开黄岩洞遗址之后第三处具有中石器文化典型意义的洞穴遗址。
在牛栏洞遗址第二、三期文化层(绝对年代为距今1.1万年至8千年间)发现了非籼非粳的水稻硅质体。这一发现首次将岭南地区稻作遗存的年代前推至距今1万年前。这对本地区水稻起源的研究以及推动相关农业史经济发展的探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为探讨南北部地区原始稻作农业的相互关系提供了实物和资料。2002年该遗址被列为“广东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