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戏
布袋戏又称掌中戏(因身形如同布袋,又以手掌操弄,因此名之掌中),为
台湾地方戏剧的一种,由泉州传入台湾。其所使用之木偶除头、手、足外躯体部分均以布做成。70年代,黄俊雄主演的"
云洲大儒侠"曾风靡全岛,迄今仍为人喜爱
自从清朝普遍流行之后,尤以福建漳州、泉州及潮州一带之发展为甚,堪称布袋戏的最早创始地。起源由于历时已久,因此不易得到确切的答案,仅能从相关的民间传说中抽丝剥茧找出比较可能的出处,就各方的论述来看,大部份都认为明末清初有位穷书生梁炳麟(或孙巧仁)进京考试不幸名落孙山,由于落地秀才满腹经纶不得志,又于梦中梦见老翁掌中题有『功名归掌上』因此借藉操弄布袋戏偶编演戏剧暗讽朝廷时政,未料布袋戏却广受喜爱,逐渐流传开来扬名各地。
清末布袋戏由于移民之故流传至台湾,由于广受民间欢迎,因此发展蓬勃迅速、内容更加丰富,俨然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偶戏。
初期的传统布袋戏由于台湾的环境变迁而逐渐转型为比较活泼多变的金光布袋戏,不再拘泥于历史典故、章回小说之曲目,戏偶也由最初的小型掌中戏偶,改良成近乎与人身大小的大型戏偶,由于内容符合时下的流行,快速窜升成为年轻人一项休闲娱乐。
福德正神祭(农历二月初二)
活动地点:土地庙
内容:敬备牲礼香果祭祀福德正神,同时设台唱戏或放映电影。
文昌帝君祭
活动地点:文昌庙
内容:祭拜掌管功名利禄的文昌帝君,是许多考生及家长必拜之神,祭祀供品以生菜为主,有芹菜(勤奋)、蒜(计算)、葱(聪明)、桂花(蟾宫折桂)、粽子(高中)等。
元宵灯会
和台湾其他地区一样,高雄也有元宵灯会,高雄的元宵灯会设在高雄爱河周边,在高雄市民眼里,爱河是高雄文明的起源。
清明节
清明节,是祭扫祖墓的日子。家家户户门前插着柳条和艾条。在扫墓时,从福建去的闽南人后裔,除了准备猪肉、鱼、蛋、松糕和甜糯米饭作祭品外,还要包薄饼。这种薄饼的形状像圆形的茶盘,将鸡丝、蛋丝、豆腐千丝、鲜虾、花生米、紫菜、冬菇等包在薄饼里,卷起来像个巨型的春卷,然后蘸着甜酱或辣椒酱吃。而从广东去的客家人子孙,则要准备猪肉、鸡、蛋、鲍鱼和豆腐干等五种祭品,并做艾糍、蒸发糕,拜祭自己的先人。过去,每当清明时节,都有一批批台湾同胞,渡海回到福建、广东等地的故园,祭扫自己祖先的坟墓。等拜过祖先,烧过香纸后,就把艾糍、松糕等分给大家,在墓地上野餐。这时,父母或家长就对儿孙讲述自己祖先的出身之地,和开发台湾宝岛的业绩。
而台湾漳州籍人却不过清明节。相传,当年郑成功起兵“反清复明”,厌恶清明节的“清”在“明”之上,于是下令废除清明节,改三月初三“上巳日”为扫墓日。漳州籍人就将此习俗保留至今。
高雄国际货柜艺术节(公历12月~次年1月,每2年一届)
活动地点:高雄港
内容:将货柜堆成“货柜迷宫”,让参观者深入货柜寻找出口;将货柜拖至街上游行的“货柜踩街”,货柜艺术市集、货柜咖啡屋、货柜造型蛋糕比赛等活动
春节
春节,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是炎黄子孙,都把春节当成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来过。台湾民间过春节的习俗与大陆相差无几,都是从自上一年的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开始,直到正月十八“落灯”为止。
其实一进农历十二月即腊月,台湾过年的气氛就浓起来了。
腊月十六这天是“尾牙”。因为早年生活艰苦,台湾风俗中,每个家庭每月的十六都要设法改善一次伙食,称为“做牙”,而十二月的十六是一年中最后一次做牙,故称“尾牙”。这一天,各家各户要摆上大鱼大肉,祭供土地公公,感谢其一年来的保佑。
接下来就是“送灶”,又称“辞灶”,即祭灶神(灶王爷)。传说灶神是上天派住在各家各户的天神,每年年底都要返回天上向玉皇大帝“述职”,汇报每户人家一年来的善恶,以便玉帝决定给予奖励或处罚,来年的吉凶也就由此而定,这对百姓来说是非同小可的,于是人们为了让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就用丰盛的祭品来供奉灶神。
台湾大年三十夜的“守岁”、“压岁钱”都与大陆的习俗一样。
但最能反映台湾新年风俗的就是与闽南地区几乎相同的新年歌。这首新年歌中反映了台湾民间过春节时的热闹景象,是一幅生动的民俗图。
台湾:初一早,初二巧,初三老鼠娶新娘刊四神落天,初五隔开,初六担肥;初七七元,初八团圆;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十一请于婿;十二查某子请来拜,十三食糜配芥菜;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瞑。
大年三十夜,全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边聚餐,叫做“围炉”。围炉时桌上的每个菜都有一定的寓意。比如米圆、肉圆。鱼圆是取意‘三元”,象征阖家团圆;萝卜在台湾叫“菜头”,就是“好彩头”,吉祥的意思;全鸡的“鸡”,台湾方言谐音为“家”,有“食鸡起家”之意;经过油煎火炸的食物,表示“家运兴旺”。参加围炉的人,不分男女老少,桌上每一样菜都要吃一点。另外还都要喝上一点酒,以讨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洗净后连根煮熟,吃时从头到尾,慢慢进肚,以祝父母长寿。
围炉之后,在台湾农村还保留着“观火盆”的习俗。门前点燃一盆稻草,全家男性老少依次从火盆上跳过,取“兴旺如火”的吉意。边跳边口中念念有词地说些吉利话。火熄后,将灰烬送进厨房灶脚,祈求神明保佑发财。
在台湾一些乡村中,至今还保留着一种有趣的习俗:从大年三十晚上开始,一些寺庙里就演戏,那些在年前无法还债的人,为了躲避债主的催逼,就跑到庙里去看戏避债。因为要是债主追到庙里来逼债,就会引起公愤,会群起而攻之。这台戏从除夕一直演到初一早晨,欠债的人看完戏后就可以安安稳稳地回家团聚了。这种习俗叫“避债戏”,是社会的产物,却很有人情味。不过债主也有办法对付,即在大年初一穿上旧衣服,提着灯笼上门讨债,佯称自己是从年三十晚上追到现在尚未归家,灯笼都还提在手上,不能算是“新年讨债”,这种灯便叫“讨债灯”。除非积怨很深,债主一般不会使用“讨债灯”。
台湾同胞称大年初一为“新正”,意为新的一年将会有一个正正堂堂的开始。当天凌晨头一件大事是家拜祖先,用自制的红白两色米糕祭神祖,称为“开正”。“开正”之礼十分隆重,厅堂灯火通明,门口结红彩,供桌上摆列年柑、年糕、牲礼、茶酒、四果、香烛,家家户户燃放鞭炮,全家老少集合一起家拜祖先、祭祀神明,随后再依次向长辈问安行礼。
过春节最有意思的是出门拜年,又叫“走春”、“开春”、‘贺正”。凡有来客,主人用朱红木盒盛着糖果并端上“甜茶”待客;设宴请客,彼此应酬,名叫“请春酒”;客人告辞时,互相向对方孩子赠红包。由于家家户户都出门拜年,难免有碰到人不在家的时候,于是衍生出两个有趣的习俗:出门拜年人们总是随身带着一叠红纸片,上面写着自己的名字,一旦遇到主人不在家就留下一张,这叫“留帖”;官大势大的、交游很广的人,不可能一家家亲自去拜年,便遣仆人带着他的红帖代他去拜,这叫“飞帖”。
台湾的“初三老鼠娶新娘”和闽南的“初三无姿娘”,意思都是说初三这一天是休息日,就连老鼠也选择这天娶新娘。依俗,当晚各家各户都须早早上床休息,以免打扰老鼠办喜事,并要在房间的各个角落撤一些吃的东西作为给老鼠的“贺礼”,以便和老鼠搞好关系,减少来年的鼠害。“老鼠娶亲”的说法来源于大陆,有一幅“老鼠娶新娘”的五彩石印年画,曾普遍流传于民间。画面上从头盖红帕的“新娘”,到抬花轿、吹喇叭的执事等,统统都是鼠类,一个个活灵活现、喜气洋洋,十分惹人喜爱,为节日增添了许多快乐的气氛,紧张了一年,连老鼠都放假娶亲了,何况人呢?
初四是“接神日”。闽、台两地皆称这一天为“神落天”。当日,各家各户都要在厅堂供奉牲礼、果品、甜食等,燃放爆竹、烧金纸、神马,恭恭敬敬地迎接诸神下凡,继续履行司掌人间善恶的职责。
初五的“隔开”,意思是过年到此告一段落,也与大陆相同。次日开始,商店开市、农人下田,各行各业开始恢复正常生活、劳作。俗传这一天也是“五路财神”的生日,闽南称“天神下降”,台语叫“路头神”。为求大发利市,商店这一天多在街边燃香拜神,求五路财神的保佑。
“初七七元”、“初八团圆”,闽、台两地皆同。中国民间称初七这天为“七元日”,又叫“人日”,相传天地造人,人是在这一天诞生的。因此,在台湾民间,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吃线面(即寿面),并要吃芹菜、菠菜、芥菜、荠菜、葱、大蒜、蒿菜等七种新鲜蔬菜。其中芥菜是一种茎叶很长,稍带苦味的菜,由于它叶长、丝长,因此象征着长命。吃这七种菜实际上这是中国古代“五辛盘”的旧俗遗风,杜甫曾有诗云:“春日春盘细生菜”,正是咏此。“初八团圆”是说回娘家过春节的媳妇,初八要返回婆家“团圆”,开始干活,不然会被认为有意为难婆家,搞得不好,夫家甚至还会因此“兴师问罪”。
“初九天公生”,“天公”即玉皇大帝,“天公生”也就是玉皇大帝的生日。玉皇大帝是天上精神的总管,因此,祭祀格外隆重。前一天全家老少斋戒沐浴,正厅摆设祭坛。午夜一过,全家齐整衣冠,由长至幼顺序上香,行三跪九叩大礼。随后是烧土纸、放鞭炮,直至凌晨四点。昔日祭祀天公,祭坛的摆设极有讲究,除了原有的供桌之外,还需摆小供桌(俗称“顶桌”),顶桌上摆五果六斋、扎红绳的面线、清茶三杯,供奉玉皇大帝。下面供桌则摆三牲五礼和红龟稞等,供奉天公的从神。烧给天公的金箔是特制的,称为“天公金”。
在中国传统民俗里,女婿备受岳家的宠爱,俗称“娇客”,中国各地都是这样,闽、台也不例外,因此,都有“十一请子婿”之俗,称为“子婿日”,即岳家专门宴请女婿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