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山西省省会。古称 "晋阳"
,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存在。据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地域上处在汉民族和游牧民族的交错地带,文化更加的包容和博大。太原市具有2500年历史,史称晋阳,简称并,是山西省省会。始建于公
元前497年的春秋时期,称为晋阳邑,战国初期为赵国都城。秦代,太原郡为全国36郡之一,西汉又称并州,为全国13州之一,也是太原又称并州的渊源。南北朝以前的前赵、后燕、前燕、前秦及北齐,都以太原为国都。隋朝时,晋阳在全国是仅次于长安、洛阳的第三大城市。唐王朝发祥于晋阳,封晋阳为北都,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并称“三都”。五代时期,后唐、后晋、后汉、北汉亦以太原为国都。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太原一直是中国北方的军事重镇,史载有“控山带河,踞天下之肩背”的盛誉,郭沫若先生也有“远望太原气势雄”的诗句。到清代,太原已发展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商业、手工业城市。民国时期,太原即为省辖市。
如今的太原经过50多年的建设,已形成了以能源、冶金、机械、化工为支柱,纺织、轻工、医药、电子、食品、建材精密仪器等门类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太原地处内陆,民风朴实、人杰地灵。历代名人辈出,如:战国名将廉颇,唐代宰相狄仁杰,文学家白行简和他的哥哥大诗人白居易,诗人王翰、王昌龄、王之涣,宋代名将呼延赞、杨延昭,书画家米芾,《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等均籍贯并州。市区名胜古迹有晋祠圣母殿、天龙山石窟、龙山道教道场、崇善寺、纯阳宫、白云寺及唐太宗李世民手撰“贞观宝翰”《晋祠铭并序》碑文等。
太原市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如“晋祠”园林,称得上是华夏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建于明代的永祚寺,“凌霄双塔”是我国双塔建筑的杰出代表;龙山石窟是我国最大的道教石窟,被专家誉为“世界之最”,此外还有隋未唐初建造的佛教名刹崇善寺和富有民族特色的道教寺宫纯阳宫、多福寺等文物古迹。一代文豪郭沫若在游览太原后曾有《颂太原》一诗,首句便是“远望太原气势雄,汾河两岸稻田丰”。
太原的民间文化活动极为丰富多彩,其小晋剧为其代表。晋剧,即中路梆子,是山西省的代表性剧种,为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由于它的活动地区在山西中部,尤其是在太原附近、晋中一带,而这一剧种历来受到山西中部广大群众的欢迎、喜爱,因称中路梆子。中路梆子的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
从远古的文明史到2500年的建城史,太原的历史文化确实够得上博大精深,尤其是其地域的永恒性,历史传承的长久性,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城市中都是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