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大搜索
综合
亚洲
欧洲
非洲
美洲
大洋洲
 
当前位置 〉 海外风情 〉 欧洲

走进俄罗斯

  早在1935年5月15日7时,让每个莫斯科人自豪的第一条铁路线开通了,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直到如今已拥有了十一条铁路线,错综复杂,几乎网罗了整个城市市区。它们分别以11种不同颜色命名,形成了一个跨度极广的区域范围。地铁运行准时,速度快,安全、方便、整洁,在莫斯科受到广泛使用;而且,可以说,莫斯科的地

铁也是难得的建筑艺术的瑰宝,宛如一座座地下宫殿。

  莫斯科地铁的快速方便,与有轨电车的老迈拖沓,对比起来让人哑然失笑.所以,上下班高峰、假日出行,更多的莫斯科人选择乘坐地铁。不仅因为地铁从不延误,而且莫斯科的地铁线四通八达,简直像一张密集的蜘蛛网,粘结在城市地下花上5个卢布,就可以在地下随意换乘,方便、快速、简洁,是出门首选;难怪电车碾过铁轨吱吱的声音也变得清闲落寞起来。

  去过莫斯科的人都免不了对地铁大赞一番。它们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地铁。据说当时苏联政府认为:莫斯科的地铁应当成为地下的艺术品宫殿。于是乎,今天,当我们匆匆穿梭在各个地铁站间,仍忍不住在风格各异的站台装饰上打量,打量那些由各色大理石、花岗岩、陶瓷或五彩玻璃拼凑、镶嵌出来的美丽。

  有的在车站两边挽起一轮又一轮跨度极大的拱形,供乘客出入,显得高贵典雅;有的天花板、墙壁上挂着色彩鲜明的壁画,衬出隆重热烈;有的尽头雕刻着一幅大型版画,演绎着地铁工人修建道路的血汗岁月,透着凝重震撼。马雅可夫斯基站在许多人心目中是最漂亮的,还曾在国际上获过大奖。地面白色的大理石,映衬着四周暗置的灯光,折射出一种温文尔雅的气质。救世主大教堂周边的地铁站可就更有一段不寻常的历史了。在斯大林时期,附近的教堂被拆毁了,人们用造教堂的粉白色大理石,砌出了今日富丽堂皇的地铁站。也许你会不以为然,认为这些只不过是虚浮的雕琢,但是在地铁站里,我切切实实感受到从前只在书上读过的俄罗斯人的绅士礼节,这些在生活中已自觉形成的惯例,也在无形中感召着每一个外国人去身体力行地遵守。比如,坐电梯在地铁里上下时,人们总会自觉靠右站,腾出左边一条空道让给有急事先行的乘客;地铁上,男士给妇女、老人让座,由此想起在国内一哄而上的情景,让我颇为脸红;在车上,人们并不大声喧哗,最多只是小声交谈,更多的拿出书报静静地读着,很安静的气氛。有人把这归结为一种地铁文化,我看并不为过。

  俄罗斯的传统工艺以木制玩具为优,劳动人民用精湛的技艺为粗陋的模具装饰花纹,形成一件件巧夺天工的纪念品,套娃就是一种广为人知也广受欢迎的手工艺传统玩具:圆圆的面孔,胖胖的身子,村姑模样的木娃娃,肚子里藏着一个又一个更小的木娃娃,如此色泽鲜艳、憨态可掬,制作精美,受到许多人的喜爱。

我是很心仪套娃这种俄罗斯传统玩具的。它确实很可爱,简简单单木制结构,呈胖娃娃的造型,典型的俄罗斯制造,大眼睛,长睫毛,翘嘴唇,活泼逗趣的样子。而穿的衣服可就是五花八门了:最原始最传统的无非是那种大红大绿衬着花朵的艳丽服装,一见就予人一个喜气洋洋的感觉;推广得久了,那种粉色、白色与金色花纹的精致组合更增添了一种雅致,让人爱不释手;再精细的,上部是头,下部绘着相当有民族风情的建筑、寓言、风景,每一个都像是诉说着展示着俄罗斯风情。

  轻轻拧开第一个,里面是小一号的,这样层层套套,最后只剩下一个小巧玲珑可在手指上把玩的娃娃,照样眉目如画、栩栩如生,这样也就有了十几套件甚至更多。有的更有趣,冷不防遇见普京冲你微笑,一个个拧开,赫然是叶利钦、哥尔巴乔夫,一直到斯大林,苏联至俄罗斯叱咤风云的领袖一个不少。

  我知道,即使在工业发达的今天,套娃一般仍是农民们自己画的。想象着,夜晚,借着温馨的灯光,一位慈祥的老太太专心致志地用画笔一笔一笔专注地画着,周围拥着一群好奇的孩子。很难想象如此轻灵的线条就是这样人工画出的,那一笔笔需要倾注多大心血与风险。这些心灵手巧的劳动人民是值得敬佩的,那一笔笔精雕细啄的用心也是无法用金钱计价的。不能只说套娃是一件闻名遐迩的纪念品了,它根本是一种传统艺术的延续,一笔灵光闪现的属于劳动人民的文化遗产。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