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仙峰,景区内的最高峰,海拔1096.3米,突出群山之上,清峻奇绝,群峰簇拥
,是抒情揽胜的好地方。站在葛仙峰上,可揽四方云山,圭峰、黄岗山、鹅湖山、七星山、独竖尖……尽在视野之内。在此观看日出云海群山之巅,尤为荡气回肠,极尽壮观。
紫云峰。位于大葛仙殿西北。春夏之季在此峰可以看到紫色的云海,故名紫云峰。由于山体的特殊位置和阳光的折射作用,峰前云生雾起,时白时紫,似山似海,极尽变化,虚无缥眇,意味无穷。
香炉峰。位于大葛仙殿西南约3500米
处,海拔1037米
,山势峻峭挺拔,其峰巅恰在大葛仙殿的中轴线和水平线上,从八卦门里遥望,时常蒸腾于峰头的白云,恰如葛仙祠香炉中的缭绕青烟。所以,此峰是葛仙祠的天然香炉,它使神话般的仙山更加美妙和浪漫。
葛仙祠。又称玉虚观,祀葛玄,建于北宋元�v七年(公元1092年)。祠依山筑殿,座东北朝西南,有大葛仙殿、老君殿、观音殿、三官殿、灵官殿、地母殿、玉皇阁等。建筑规模宏伟,结构严整,建筑构思考究。
娘殿。为纪念葛玄之母而建。传说葛玄在葛仙山上修练之后,其母特从江苏老家赶来探望,不意行至半山突然故去,未能见上儿子一面。因此在葛母仙逝处筑殿纪念。娘殿位于葛仙祠西北3.5公里
处,海拔610米
。虔诚的香客从古道登山,先在娘殿烧上一柱香,并歇歇脚,然后继续登山。此处绿树掩映,风景甚佳。
慈济寺。位于葛仙祠的玉皇阁之北,与大葛仙殿相距约100米
左右,低于大葛仙殿约25米
。座向与葛仙祠相反。慈济寺始建于明朝万历三十年(公元1593年),当时葛仙山的大葛仙殿有万众香客,因人满为患,恐生事端,道士邀请同样在江西和东南宗教界颇有影响的鹅湖峰顶寺的僧人前来设立分院,共理庙会。于是形成“一山两教”,“道释共处”的宗教文化特色。
接官亭。接官亭为葛仙山之门户。据记载,系明代嘉靖年间为迎接京官内阁大员而建。每有朝中大员或名士上山,道长要率全山道士在接官亭恭迎。1995年在原址上重建。该亭为八柱式大型牌楼,将古代建筑造型艺术与现代建筑技术溶为一体,古朴典雅,雄伟壮观。亭前亭后是数百级宽阔平整的登山步道,给人以步阶登天的感觉。
飞升台。位于大葛仙殿东北约300米
处的舍身崖上,为六方石柱双层仿古亭榭建筑。亭下断崖千尺,云雾袅袅,形势十分壮观。传说此处为当年葛玄羽化成仙之处。
步云亭和观道亭。两亭均为六方石柱仿古建筑,分别位于大葛仙殿左400米
和右80米
的山头上,遥相呼应。两亭既是休息的好地方,又是观光揽胜的绝佳之地。站在亭上,观看山舞云飞,如临仙境。
九龙窜顶。从葛仙峰上俯瞰四周,可以看到有九条山脊如九条乘云而来的巨龙,汇聚于大葛仙殿后,其势生动雄伟。形家称此九龙汇聚之处为风水极佳之地。
龙须沟。位于葛仙峰之西,沟谷延伸5公里
,两岸山峰相夹,崖陡谷深。谷中怪石嶙峋,千姿百态。沟谷溪水湍急,撞击沟石,发出轰鸣之声,如“半壑响雷霆”,惊人魂魄。
西潭谷。位于大葛仙殿八卦门下,谷深数百米。站在大殿外的祭坪边缘,俯视谷底,只见断崖壁立,奇石无数,云生谷底,飞腾而上,把葛仙祠烘托成仙阁琼楼,给人以此谷是云的家乡的感觉。
除了上述文化和自然景观之外,在葛仙山还有舍身崖、旌旗崖、聚仙崖、试剑石、道人颂经、仙人足印、石羊望佛、双狮守门、上马石、下马石、七星井、龙眼井、龙舌池、太师椅、三泄瀑等地质运动所形成的地貌景观,有美丽壮的日出、雾淞、云海、八卦月等由气候变化所产生的自然奇观。
碑林。葛仙山碑林共有两处,分别称一号碑林和二号碑林,为九十年代后期所兴建。两处碑林共有99件书法碑刻作品,这是从一千多件向全国和海外征集的书法作品中精选出来的,书艺精到,刻工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这两座碑林成为葛仙山新的重要文化景观。
门票:10元/人。
交通提示:浙赣铁路复线、皖赣铁路、横南铁路和320国道、206国道、311高速公路东西横贯,南北穿行;加上四条省道和数百条县乡干道交织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