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素有"荔枝之乡"的美誉,以色、香、味俱全的荔枝而闻名中外,"食之令人畅然意满"的东莞荔枝被誉为"岭南第一品"。
东莞荔枝栽培历史悠久,《元一统志》、大德《南海志》均记有东莞荔枝,明天顺年间《东莞县志》卷一记载"荔枝色如渥丹,味甘如饴,其种不一,盖岭南之佳品也。"
荔枝主要分布在东莞市的山区、丘陵、埔田地区。主要产区有大朗、大岭山、常平、寮步、横沥、东坑、桥头、企石、茶山等20多个镇区,
2001年全市荔枝种植面积10401公顷,占水果种植总面积的56.64%,是东莞市水果中的拳头产品。东莞荔枝不但畅销全国各地,还大量出口港澳、东南亚、欧美等地。荔枝还可以加工成荔枝干、荔枝酒,收获季节一些宾馆酒楼还推出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的荔枝宴等美味佳肴,茂密的荔枝林也成为东莞生态绿城的主要特色。
东莞荔枝的主要品种有糯米糍、桂味、妃子笑、三月红、黑叶、槐枝等传统优良品种,近几年又培育出红绣球、无核荔枝等新品种。值得一赞的是大岭山镇的糯米糍荔枝,以其个大、皮薄、肉多、果甜、味浓的特点而享誉中外,曾获全国首届农业博览会金质奖和北京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
每年蝉鸣荔熟的季节,荔枝产区都举办各种形式的荔枝节、荔枝品尝会等活动,成为招商引资、联络乡情的盛会。各大旅行社也纷纷组织以啖荔枝为主题旅游观光专线,使城市人亲临果林、亲摘荔枝、亲尝佳果,大大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东坡的名句已成为东莞荔枝的广告词。
圆鳍科的1亚科,约有13属150多种,通称狮子鱼。体长可达450毫米。体延长,前部亚圆筒形,后部渐侧扁狭小。头宽大平扁。吻宽钝。眼小,上侧位。口中大,端位,上颌稍突出。上下颌芽细尖或分三叉,排列成牙带。鼻孔2或1个。鳃孔中大。鳃盖骨无棘,间鳃盖骨细条状,鳃盖膜与鳃峡相连。体无鳞,皮松软,光滑或具颗粒状小棘。背鳍延长,连续或具一缺刻,鳍棘细弱,与鳍条相似;臀鳍延长;尾鳍平截或圆形,常与背鳍和臀鳍相连;胸鳍基宽大,向前伸达喉部;腹鳍胸位,愈合为一吸盘。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及北极海,少数见于南极海。
Lionfish-狮子鱼,蜀於Scorpionfish家族,可长至40厘米,几乎除处可见,但要小心,鱼旗非常毒,被剌到会感觉极痛及麻痹。
中国现知有1属4种,均见于黄渤海和东海:①网纹狮子鱼胸鳍后下缘凹入,体被小刺,散布灰白色大小圆斑;②黑斑狮子鱼,胸鳍后下缘也凹入,体光滑,上侧面有少数黑褐色圆斑;③细纹狮子鱼和④河北狮子鱼,胸鳍后下缘均不凹入,前者背鳍和臀鳍最后一鳍条以膜连于尾鳍上下缘中央稍后,头部和身体具多纵纹;后者背鳍和臀鳍最后一鳍条以膜连于尾鳍上下缘近尾鳍基底处。
狮子鱼多为一群冷水性和冷温性底栖海鱼类,多数栖于浅水,腹鳍愈合为一吸盘,常吸附于岩礁上;也有上层鱼,如游狮子鱼属,以及深水鱼,如副狮子鱼属和深水狮子鱼属它们的吸盘退化,形成丝状腹鳍。冬季产卵,卵常产在海藻上。管狮子鱼的雌鱼具输卵管,卵子产在蟹壳内。仔鱼营飘浮生活。狮子鱼主食甲壳动物,也吃小鱼。中国数量较多的为细纹狮子鱼。
金毛狮子鱼外形象毛发竖进起的狮子,色泽黄里透红,吃起来酸甜可口,鲜嫩香醇。
而禾花雀和禾花鲤呢都是在禾苗开花的时候,专吃禾花长大的小雀和鱼,它们的肉质特别鲜甜。东莞人中有种说法,说一只小小的禾花雀营养顶得上一只老母鸡!所以它的价钱也真的就顶上一只老母鸡了,通常一只半个拳头大的禾花雀都要卖到十几元,有时甚至20元!禾花鲤就难分辩一些了,不过老东莞人还是能从它的肉味上区分出来,所以商家也不太敢弄虚作假的。
禾虫资料
禾虫相貌丑陋但营养丰富,且只长在珠三角咸淡水交界之禾田里。逢每年四月、八九月早晚造起禾花时成熟游出,早造虫人称“荔枝虫”,其实是荔枝开花时有,故有此称。早造虫瘦,色青,量少,晚造虫称“金花虫”这才是名副其实靓虫,其色金黄带红,虫身丰腴,含浆饱满,是老饕认准的佳肴。
捕捞“金花虫”多选初一、十五夜潮水大时,若是月黑夜更理想。涨潮时只须放水浸田,至退潮时在田头渠口处点一马灯,禾虫见光便随水翩然而至,此时只须在渠口外束一密口布袋,抽起放水渠板,禾虫便自投罗网,一网多达几十斤。回后要放禾桶装盛。
禾虫家回家,洗禾虫颇新鲜:用两手拉一细绳,往禾虫盘一兜,禾虫就像晒腊肉般挂绳而起,然后将其放至干净盆中,如此反复把禾虫兜净,也颇费心思时间。
炮制禾虫是最怡情之时,先将生油往禾虫盆中淋,禾虫即时在油中蠕动,令人毛骨悚然,稍后,放入盐粉,盐粉所到之处,禾虫随即爆浆而亡,爆浆时就象节日的烟花,颇够剌激。此后加入鸡蛋,新会陈皮,增城榄鼓,即炸油条搅匀,即可入炉蒸熟,蒸具必须用瓦钵,蒸熟的禾虫稍凉后再连钵烘烤,其香味惹人,直透五脏六腑。
莞香{Aquilaria
sinensis}别名:牙香树、女儿香,为瑞香科沉香属乔木,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是在中国树木中唯一以东莞地方命名的树木,历史悠久,宋朝已普遍种植,历来是东莞的地方特产,近几年东莞市十分重视发掘地方特产,将莞香作为标志性植物大量繁育推广种植,久违的莞香不久将“香”遍莞邑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