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大搜索
综合
亚洲
欧洲
非洲
美洲
大洋洲
 
当前位置 〉 海外风情 〉 欧洲

追访大师的踪迹 巴黎两大高地艺术之旅

小酒馆里的莫迪里阿尼

蒙马特的眼神

  蒙马特的小酒馆里,永远不会少了这样一群人:他们总是流连在声色喧嚣之中,内心却孤独得像一口干了的井;他们既倔强又柔弱,既骄傲又卑微;他们天真得把生活弄得一团糟,不断地伤害着别人和自己,却没有谁忍心去责怪,是因为无法看他们那无辜而温柔的眼神。而毕加索的朋友,特立独行的莫迪里阿尼,最喜欢刻画这些柔软而迷惑的眼神,属于蒙马特的眼神。蜿蜒起伏的狭小街巷一定还记得,这个22岁时从意大利来此的年轻人有着深色的头发和忧郁的面庞,他出身富有的银行家族,体内还流着哲学家斯宾诺莎的血,却穷得连模特都请不起。

  他在一个陌生人面前坐下,用细长的手指把桌上的杯盘推向一边,从口袋里掏出小本子和铅笔,不问对方同意就开始对着他画。只两三分钟工夫,便画成一幅肖像。他签上名,撕下本子,姿态优雅地递到他的模特儿面前:“这是您的了,换一杯味美思。”

  莫迪里阿尼经常得靠这种方法才有吃有喝。蒙帕纳斯半数以上的小酒店都有他的素描。他不换吃喝时画了画就送人。有时也卖,只要求几个苏一张。他穷,然而天性慷慨,他第一次遇见比他更穷的毕加索时,把身边不多的钱悉数送给了他。

  这个意大利人在咖啡馆里不画画时,会打开终日不离身的《神曲》,对着全体顾客声情并茂地朗诵但丁的诗句。

蒙马特尔的莫迪与蒙帕纳斯的莫迪

  莫迪里阿尼的绘画沿用了他在雕刻艺术中的量感与线条相结合的造型方法,他吸收立体派的分析手法,把对象分解成几个面加以表现,但他并不把对象抽象化,而是完全根据从对象得来的视觉感受,敏锐地刻画出人物的个性。肖像和人体是莫迪里阿尼最主要的绘画题材,他的肖像画有着统一的造型模式:被单纯化的鹅蛋形或椭圆形的脸部轮廓、细长的脖子、溜肩的躯体,都以明确的线条来勾画。

  有件事至今令人费解。莫迪住在蒙马特尔时,温和而有礼,生活循规蹈矩,作品则平庸无奇,谁也看不出这位普通的青年画家有一天会是个天才。但等1909年他住到蒙帕纳斯以后,一个原先不贪杯的人突然酗酒吸毒,脾气暴躁。他生性豪放,不畏强暴,好打抱不平;常被警察因打架而抓去,他的作品却一下子变得灵气十足。据诗人萨尔蒙说,仿佛哪个神灵光临过他的破画室,唤醒了他埋藏在心中的艺术天分。

蒙马特之星

  1886年凡・高曾在蒙马特画过一幅题为《梦境里的蒙马特人》的印象派油画,几个人在蒙马特街道上画画唱歌,一位姑娘在咖啡馆门口跳起了康康舞……

  一百多年后,蒙马特依旧如凡高之梦。那些世界各地聚集到此的画家、那些从山脚下的红磨坊出来揽生意的舞女、那些年已半百依旧在歌唱的艺人,他们不就是凡高的画中人吗?

  在法国乃至欧洲都小有名气的画家菲利浦先生,在蒙马特摆摊画画已经二十年了。这位早年就曾经为密特朗总统画过肖像的著名画家,多次谢绝了香榭丽宫请他出任宫中画师的美差,却宁肯跑到蒙马特来吃风喝雨。2000年他被著名的《费加罗》报评选为本年度的“蒙马特之星”。这个评选从上个世纪初便开始了,创始人是赫赫有名的毕加索,只是起初的评选对象并不是蒙马特的艺术家,而是毕加索藏在蒙马特著名的洗衣船里的模特们。

  毕加索的第一位夫人奥丽维拉后来在报刊上写文章说:“在洗衣坊生活的这5年,毕加索创作了他一生中最清灵自然的作品。”奥丽维拉说的没错,毕加索早年最有写实风格并最接近大自然的作品,如《亚威农少女》、《牵马的孩子》以及《水井》、《田园》等都是在洗衣坊里创作的。更有趣的是《亚威农的少女》竟是以房东少妇为模特而创作的。

  房东少妇来自于法国南方的卢瓦尔河畔,健康的村姑形象让看惯了城市小姐的毕加索一下子心动了起来。他多付了300法郎给房东请她做模特。一周后《亚威农少女》便完成了,毕加索勾勒了一幅素描画并写上“蒙马特之星”几个字送给了房东。

  毕加索在洗衣坊生活了5年,期间包括房东以及奥丽维拉在内,共有100多人在洗衣坊为毕加索当过模特。凡是让毕加索感觉好的模特,便会得到画家的一幅素描并被授予当日的“蒙马特之星”。毕加索在1909年便离开了蒙马特,而《费加罗》报则将“蒙马特之星”的评选继承了下来,只是对象由模特换成了蒙马特的艺术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