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必吃餐厅 ...更多

重庆秦妈火锅

上世纪三十年代,山城重庆嘉陵江畔,老船工秦老爸和秦老妈创业“秦氏老火锅”,凭借出色的美食和豪爽的性格,一度成为过往客商、四周乡邻聚饮宴请之处。后因纷飞战火,“秦氏老火锅”无奈退隐江湖。 1998年,秦老爸的小孙女秦远红承继祖业,主动下岗创立“秦妈火锅”,从此开启了一个火锅帝国崛起的篇章。 在秦远红的带领下,秦妈火锅已从初只有六张桌子的路边小店,发展成年销售超过20亿元、近七百家连锁加盟店、员工近4万人的全球知名火锅帝国,连锁店遍布全国,并开到了加拿大、美国、南非等地,享誉全球。

顺水鱼馆

十年传承,专注做鱼。重庆顺水鱼馆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始于2009年,是一家集鱼肴研发、餐饮连锁、餐饮标准化经营、物流体系建设为一体且发展成熟的科技型餐饮企业。公司联合数名餐饮专家及中国鱼肴烹饪大师参与研制,不断对老口味进行优化升级,对新口味进行创新研发,致力于打造中华泡味型鱼肴第一品牌。荣获重庆市烹饪协会副会长单位、中国火锅50强第2强殊荣。顺水鱼馆已洒遍全国23省51城,以“只做活鱼”为宗旨,倡导美味、营养、健康,深受爱鱼者喜爱,所飨食客,誉不绝口。

绿茵阁

广州市绿茵阁餐饮连锁有限公司成立于1989年,致力于餐饮行业主要做西餐厅连锁企业。 广州市绿茵阁餐饮连锁有限公司创办了绿茵阁西餐厅,绿茵阁西餐厅连锁企业,经历三十载的运营经验,从一个80平米的温馨小店,发展到在全国各地(拥有110多家分店,成为一个熟客口中“说起西餐厅第一时间想到绿茵阁”的品牌,全因我们的“匠心精神”。

谭鸭血老火锅

谭家世代皆擅烹饪。 谭公幼时偶然食一豆腐鸭血。 因久念不忘而习研自成一派。 始称鸭血火锅。谭公于夜市一隅始卖鸭血火锅。 食客往来不绝。 每日点灯沽卖至三更。 仍有人慕名而来。谭公鸭血极尽讲究。 擒生猛活鸭一刀入颈。 鸭血本味鲜美并清热解毒。 老幼妇孺皆爱食之。 不久,便无人不知谭鸭血。至民国初期,谭公举家北迁。 多年以后返乡重修。 经过几代改良与传承。 终成今日谭鸭血老火锅。 旧味新汤,人声鼎鼎仍不绝。

南宁市经典名菜 ...更多

共一老友粉

关于老友面的来历有一个典故:上世纪三十年代,一位老翁每天都光顾周记茶馆喝茶,有几天因感冒没有去,周记老板十分挂念,便将精制面条佐以爆香的蒜末、豆豉、辣椒、酸笋、牛肉末、胡椒粉等煮成热面条一碗,送与这位老友吃。热辣酸香的面顿时使老翁食欲大增,他发了一身大汗,感冒也好了。事后老翁感激不尽,书赠“老友常临”的牌匾送给周老板,“老友面”由此得名并渐渐名扬八桂。

壮族五色糯米饭

五色糯米饭,俗称五色饭,又称乌饭、青精饭或花米饭,因糯米饭呈黑、红、黄、紫、白五种颜色而得名,是布依族、壮家用来招待客人的传统食品。每逢清明节、农历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端午节等民间传统节日,壮族群众家家户户都喜欢做五色糯米饭吃,家家户户都要做五色糯米饭,以作赶歌圩食用,或祭祖祭神之用。

南宁老友粉

老友粉食之开胃驱寒,深受食客欢迎而经久不衰。如今它已经成为南宁的标志性特色小吃,无论是本地市民还是外地游客都纷纷品尝, 老友粉是到南宁必吃的美食之一,是南宁小吃的金字招牌,口味鲜辣,汤料香浓,开胃驱寒,深受食客欢迎而经久不衰。辣椒、酸笋、豆豉、肉片,猛火爆炒,滚汤入粉,夏天吃着开胃,冬天吃着驱寒。南宁人总是说:“几天不吃老友粉,就像很久不见老朋友一样!”

横县大粽

“闻到大粽香,神仙也跳墙。”说的是横县“开镬粽”具有粽香芬芳、味道鲜美的特点,使见者无不喜爱有加。横县大粽之所以成为受人追捧的美食,与它独特的制作技艺有很大的关系。横县大粽制作技艺历史悠久、独具特色而文化表象内涵丰富,是横县著名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在南宁市乃至广大岭南地区闻名遐迩。

南宁市著名小吃 ...更多

共一老友粉

关于老友面的来历有一个典故:上世纪三十年代,一位老翁每天都光顾周记茶馆喝茶,有几天因感冒没有去,周记老板十分挂念,便将精制面条佐以爆香的蒜末、豆豉、辣椒、酸笋、牛肉末、胡椒粉等煮成热面条一碗,送与这位老友吃。热辣酸香的面顿时使老翁食欲大增,他发了一身大汗,感冒也好了。事后老翁感激不尽,书赠“老友常临”的牌匾送给周老板,“老友面”由此得名并渐渐名扬八桂。

壮族五色糯米饭

五色糯米饭,俗称五色饭,又称乌饭、青精饭或花米饭,因糯米饭呈黑、红、黄、紫、白五种颜色而得名,是布依族、壮家用来招待客人的传统食品。每逢清明节、农历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端午节等民间传统节日,壮族群众家家户户都喜欢做五色糯米饭吃,家家户户都要做五色糯米饭,以作赶歌圩食用,或祭祖祭神之用。

南宁老友粉

老友粉食之开胃驱寒,深受食客欢迎而经久不衰。如今它已经成为南宁的标志性特色小吃,无论是本地市民还是外地游客都纷纷品尝, 老友粉是到南宁必吃的美食之一,是南宁小吃的金字招牌,口味鲜辣,汤料香浓,开胃驱寒,深受食客欢迎而经久不衰。辣椒、酸笋、豆豉、肉片,猛火爆炒,滚汤入粉,夏天吃着开胃,冬天吃着驱寒。南宁人总是说:“几天不吃老友粉,就像很久不见老朋友一样!”

横县大粽

“闻到大粽香,神仙也跳墙。”说的是横县“开镬粽”具有粽香芬芳、味道鲜美的特点,使见者无不喜爱有加。横县大粽之所以成为受人追捧的美食,与它独特的制作技艺有很大的关系。横县大粽制作技艺历史悠久、独具特色而文化表象内涵丰富,是横县著名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在南宁市乃至广大岭南地区闻名遐迩。

南宁市特产手信 ...更多

广西六堡茶

广西六堡茶外形紧结匀整、呈褐色;汤色红亮;香气陈、纯;滋味浓醇;叶底色褐柔软;陈化后具有“槟榔香”的独特品质特征。

武鸣砂糖桔

武鸣砂糖桔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地处于广西中南部、北回归线经过县境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适宜种植砂糖桔。武鸣砂糖桔外在感官特征:果扁圆形,端装;果顶微凹,果皮光滑油润,橙黄或橙红色油胞明显,果实横径 35-48毫米,纵径30-40毫米,平均单果重 39克;果肉爽脆、化渣、汁多、无核或少核,味清甜、风味浓郁,品质优、口感好。

覃塘毛尖茶

古时平天山东面的贵县龙山村(今中里乡)是当时的茶叶产地,龙山村相隔的今贵港市港北区庆丰乡尚保存有清代的龙山古茶道,民国期间,贵县茶叶销售己沿珠江水系上至两湖、下到粤、广、澳,当时茶叶品质得益于平天山脉独特地理山候环境,造就了贵县茶叶的香醇品质,深受粤、广、澳等地欢迎。 五十年代初期,朱德同志为了南疆国防事业的需要,命广州军区在当时贵县的平天山上开发平天山军工林场,造松、杉林7万多亩。当时参与工作的林科工作人员中,一位福建省福鼎县籍的林科专家发现平天山独特的气候、地理环境,非常适宜茶树生长,他断定在覃塘能种出高档优质茶叶。后经他多次向当地政府提议,位于平天山西南面的贵港市覃塘区,当时的贵县覃塘公社和覃塘供销社都高度重视,1966年覃塘公社和覃塘供销社联合派人远赴福建省福鼎县,把福鼎县名优茶种福鼎大白茶引回覃塘,由当时覃塘供销社在平天山下的松柏山一带种植,兴办覃塘供销社茶场,出产覃塘龙凤茶,1973年因龙凤茶外形条索紧结,有锋苗而定名为覃塘毛尖。1992年出版的由当时中国茶叶研究所所长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里,覃塘毛尖茶已作为名茶录入其中。1993年版《广西年鉴》〔茶叶生产〕篇里重点提出大力发展覃塘毛尖,足见覃塘毛尖当时在广西茶叶产业里的名气和地位1989年覃塘毛尖茶被评农业部优质农产品,覃塘毛尖茶再度跻身于全国名茶之林1、外在感观特征覃塘毛尖茶属烘青绿茶,覃塘毛尖茶外形条索肥嫩紧结、有锋苗、匀整,色泽灰绿光润,香气清高持久,滋味浓厚鲜醇回甘,叶底匀嫩肥厚、黄绿亮。具体分外形、香气、滋味、汤色和叶底等方面2、内在品质茶多酚16.4%~17.1%,氨基酸3.8%~4.2%,咖啡碱5.1%~5.6%,水浸出物≥50%。内含物质比例协调。覃塘毛尖茶外形条索细直挺秀,白毫显露,色泽灰绿光润;汤色黄绿清 澈,香气清高持久,滋味浓厚,叶底肥厚、黄绿亮

覃塘莲藕

莲藕在覃塘种植有一千多年历史,位于松柏山下的覃塘镇六燕屯,其生产的大红莲藕是典型代表,以味道清香、口感粉酥而名扬区内外,可谓“藕中之王古岭南有一民谚:“陆川猪,北流鱼,贵县莲藕,高州蕃薯”,可见覃塘莲藕作为地方美食已流芳千年。覃塘区是原贵县升格为地级贵港市后,于1996年成立的县级行政新区,管辖覃塘镇、三里镇、东龙镇、蒙公乡、樟木乡、山北乡、黄练镇、五里镇、大岭乡、石卡镇10个乡镇。1990版县级《贵港市志》第404页记载:解放后,50年代县内以种塘藕为主,田藕少许。60和70年代,因水利条件较好,田藕发展较快。80年代以后,农民在承包地种田藕,年种植面积约1万亩,主产地为覃塘,年种植面积二三千亩。其次是附城、大圩、根竹、三里、东龙、蒙公等乡镇。据此,当时的“贵县藕”即现在的“覃塘藕”。 宋代陆游旅居贵港浔州时,吟有覃塘莲藕的绝句,诗云:“名园中有十顷池,一钱不用君得之。菱荷枯折小鸭睡,绝谢红妆青盖时。清代光绪年间的《贵县志》物产篇里详记了覃塘莲藕分红花、白花二个品种,白花品种高产质优。在物景篇里贵县八景之一“莲塘夜雨”描述了碧荷万顷的景色。民国《贵县志》记载:民国期间贵县已有相当规模的藕粉制造业,藕粉畅销粤港澳地区。1、外在感观特征植株高大,高达1.8~2.2米。叶片圆形,直径70~85厘米,浓灰绿色。叶柄粗,有硬刺。花白色,花瓣末端粉红色。藕皮虾肉色,藕身粗短、略扁圆,有一纵沟,母藕长80~120厘米,5~8节,节间长10~20厘米,剖面肉厚、色泽透亮、藕丝少、鲜藕甜香2、内在品质每100克含粗蛋白质2.57克,淀粉10.6克,可溶性糖2.88克,粗纤维0.3克。煮食粉而无渣、汤色红亮、浓香(农业部亚热带果品蔬菜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

南宁市文化遗产 ...更多

  炮龙节是融合了汉、壮民族文化特色的一项综合性民间节庆系列活动,流传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的宾阳县。   宾阳炮龙节发端于宋元时代,清末民初趋于成熟,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相传宋仁宗皇祐年间,狄青率大军赴广西征剿侬智高,在宾阳昆仑关屡攻不克。当时正值元宵节,狄青令兵...

  “歌圩”是壮族群众在特定时间、地点举行的节日性聚会歌唱活动形式,壮语称为“圩欢”、“圩逢”、“笼峒”、“窝坡”等。凡是壮族较大的聚居区都有歌圩,举办歌圩的时间主要在春秋两季。春季歌圩以三四月间为最盛,农历三月初三举办的次数最多;秋季歌圩集中于农历八九月,尤以中秋节为最佳日期。歌圩的举办地点各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