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竹编织技艺(三灶竹草编织技艺)

      三灶竹草编织技艺是珠海市三灶镇民间以竹、草等为原材料的传统手工编织技艺的统称,其历史悠久,相传起源于明嘉靖时期,清光绪《香山县志》中已有竹盒竹篮之类大小不一,编竹丝为之细密精致之记载。三灶竹草编织产品有大小款式的草席、手袖和各式各样的箩、篸、笼、篮、筛、箕、篷、罩等数十种,其中以渔民帽(黄线骨头篷)、坎花手袖等为典型代表,主要分布在珠海市的三灶、南水、高栏、荷包、小林和大林等岛屿。

      三灶竹草编织技艺主要有竹编、草编两种。草编有选草、割草、晒草、挑草、备好工具(标本、木模等)和编织成型等程序。其中,草编原料主要选择缯草,以每年农历七月至九月收割为佳;晒草先散晒,之后扎草尾晒草头,晒干后方可挑选干韧、均匀、色泽光亮的用于编织;草编工具根据不同产品而不同,主要有刀、剪、尺、压板和木模等;编织成型分起头、坎花、收口、修整等工序,有折叠、起二压二等起头法,坎花主要是横竖花纹交错编织。竹编也分选材、开篾、编织成型和修整加固等工序。选材主要用竹篾、白藤和白(竹)叶,两至三年的尖尾箪竹最佳;开篾需在砍回来3-5小时内完成,将竹破十字刀成4片,然后不断对半破开成均匀的竹条,再将竹皮与竹瓤分开即可得第一道篾,在此基础上可开成第二、第三道篾和篾丝。编织成型有起头、加篾、坎花、收口等步骤,并可根据编织物品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起头、坎花和收口方法。

      三灶竹草编织技艺的制成品美观实用,适应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也反映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趣,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三灶竹草编织技艺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其形成、发展与三灶及周边海岛的农业、渔业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近些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对传统生产生活方式造成一定冲击,塑料制成品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制品,三灶竹草编织的传承发展面临濒危困境,特别是能编织蟹脊黄线骨头篷、五方花簸箕等的艺人已不足30人。

申报地区或单位:
珠海市金湾区

保护单位:
珠海市金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