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仁跳八仙

  • 项目编号:
    1-Ⅲ-7
  • 类别:
    传统舞蹈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简介

崇仁跳八仙,俗称“打把戏”,是崇仁县巴山镇萱华村的前河、里河、詹家三村杨、詹两姓祖传“跳傩”。“八仙”中没有曹国舅,而以刘海代之。

据当地老人说,崇仁跳八仙与建庙有关。跳八仙缘起于该村附近的枧头庙,起源于明代。据杨氏族谱记载,该庙建自晋,盛于唐、五代。南北宋间,因战乱曾一度无存。元初,由杨氏出资重建,并塑民间传说中的七爷之像,供在庙内,到了明代洪武末年,因庙内诸神“显应益甚,倾支远方,故争自修饰,迎赛大神”,议定只许杨、詹两姓分别于每十载的第七、第八两年农历正月主持“迎赛大神”。凡有娶妻嫁女之家、生儿做寿之户或遭遇不幸之家,都把大神请去,以求吉星高照,驱除晦气,福寿绵长。

前河、里河杨姓和詹家的迎神大赛,做法大致相似,只是杨姓有两个跳傩班子而詹家只有一个,无法轮换出动;杨姓祭祀活动为七天,詹家则为八天,表明专门敬奉八爷,所以祭祀活动特意增加一天。

跳八仙原始、封闭,所扮角色父子相承,世代秘传,角色世代相袭,所有招式不得随意更改。

所用的道具和面具,或选质地坚硬的樟木、杂木雕刻,或集多种竹子制作,工艺十分复杂,故族人惜之如宝。面具表情诙谐、幽默,动作简洁、夸张,形象惹人捧腹,深受百姓喜爱。

历史渊源

崇仁跳八仙,俗称“打把戏”,是崇仁县巴山镇萱华村的前河、里河、詹家三村杨、詹两姓祖传的一种“跳傩”仪式。

   跳八仙与当地的枧头庙有关。据前河杨氏族谱记载以及当地老人介绍,始建于晋、盛于唐的枧头庙,在五代、两宋时期,因社会动乱一度荡然无存。元初,杨氏先祖由左港金溪桥迁居前河,合族出资重建,并塑民间传说中的战神七爷之像供在庙内。不久,由县城衙前詹家迁至前河南偏东一公里处建基的詹姓,以及当地其他村庄诸姓,相继参与扩建枧头庙,并先后塑了他们崇拜的战神八爷等数百个神像供立其中。到了明代洪武末年,庙内诸神“显应益甚,倾支远方,故兴栋宇稍圮,争自修饰,迎赛大神”。(《枧头庙小记》,《端溪杨氏九修族谱》)经过多次协商,议定杨、詹两姓分别于每十载的第七、第八两年农历正月主持“迎赛大神”。第七年为杨姓主持,腊月廿七日请神,活动7天;第八年为詹姓主持,腊月廿八日请神,活动8天。

主要内容及特征

1、“迎赛”仪式

杨家“迎赛”仪式有以下几个程序:第一天清晨,先打扫庙宇、燃烛焚香、鸣铳致敬、狂跳舞蹈,再请主神下位出殿坐位庙前,最后,是两班人马,载四天将和八仙的面具,轮流在庙外早已拾好的“将台”上演武、跳傩;善男信女们则陆续前来求神还愿,观赏表演;四乡百姓有的赶来看热闹,有的到此设摊摆点卖烟、茶、香、烛等物;入夜,至办者事先派专人从南昌、上海等地请来的大戏班子,推出名角登台献艺,让香客和乡亲们大饱眼福,留连忘返,第二至第六日,白天,由“凡人”鸣锣开道,四天将和八仙们挥拳起舞,列队游乡——谁家娶妻嫁女,生儿做寿,便邀他们登堂入室“打把戏”,以求吉星高照,香火不断,福寿绵长;若遇遭灾,丧亲者相请,他们也欣然进院施展各自的绝招,大显驱凶神赶恶煞之威,所到村村户户,无不争相赠送红包致谢;晚上,仍请戏班演戏。第七天一早,青、壮农夫抬着七爷等神的塑像,在本里、本保、本都或邻都游览村舍和田野——起动时,百余人齐放铳助威,数十人一同鸣锣开道,四天将众八仙各执兵器,法宝殿后护卫,庄重威严,浩浩荡荡。尾随凑趣者,总是结队成群,络绎不绝;午后归来,让诸神归位,入夜照常演戏。

2、迎神大赛

“迎神大赛”就是傩舞“跳八仙”。“八仙”的扮相各自不同:铁拐李,身穿青折子衣;吕洞宾,身穿黄折子衣衫;曹国舅,宫廷衣装;何仙姑,身穿粉红宫装;张果老,老道衣衫;韩湘子,青花折子衣;蓝采和,蓝底白花折子;刘海,粉红折子加腰裙。与传统“八仙”不同,崇仁“跳八仙”没有汉钟离,而代之以刘海,他表演“戏蟾”,手中拿木杖,杖头上雕刻成“蟾头”形状,且下颚与舌头为活动机关,能随艺人手持上下晃动而发出如癞蛤蟆般的叫声。

跳八仙历来只在前河等三村两姓间世代秘传,一般是父传子,所扮角色形象、动作不得随意变更。平时面具、道具由各个角色的扮演者自己保管。每逢迎神大赛之年,都要提前一个多月重排,直至动作熟练,父辈点头,方能在“诸神”之日“开傩”,严防变形走样。所有的招式也不得随意更改。

跳八仙所用的道具和面具,或选质地坚硬的樟木、杂木雕刻,或集多种竹子制作,工艺都比较复杂,寻常篾匠也无胆量承揽,非请能工巧匠不可。面具大都表情诙谐、幽默,动作简洁、夸张,形象惹人捧腹,所以深受百姓喜爱,规定使用者不得损坏,需妥为保管。





申报地区或单位:
抚州市崇仁县

保护单位:
抚州市崇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