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舞(大奏鼓)

  • 项目编号:
    Ⅲ-42
  • 类别:
    传统舞蹈
  • 类型:
    新增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中华鼓舞多以鼓谱丰富、情绪热烈、底蕴深厚见长,流布全国各地,影响及于全世界。《易·系辞》中有“鼓之舞之以尽神”之语,既形象地反映出中华鼓舞历史的悠久,又提纲挈领地道出了其主要功能。从原始的“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到后世的流风遍及大江南北,华夏鼓舞始终一脉相承,绵延不绝。中华鼓舞形制多样,分布广泛,舞蹈姿态各异,种类千差万别,其中较为典型的形态即有腰鼓舞、蹩鼓舞、花鼓(灯)舞、木鼓舞、长鼓舞、扁鼓舞、铜鼓舞、龙鼓舞、扇鼓舞、黄泥鼓舞、象脚鼓舞、猴儿鼓舞、花鞭鼓舞、竹鼓舞、铃鼓舞、羊皮鼓舞等多种。
  大奏鼓原名“车鼓亭”,是浙江省温岭市石塘镇一带流行的一种渔村传统舞蹈。据说大奏鼓随福建惠安渔民迁移流传到石塘,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大奏鼓最初由八九人表演,后来发展到数十人,最多时可达60人。石塘当地有老人班、青年班和少年班等多种大奏鼓表演班社,遇到市、镇、村的重大活动,随时可以参加演出。
  大奏鼓有马蹲跃步、摆浪步、颤肩四方步、小踏步等舞步,队形变化十分丰富,常用的队形图案包括“一箭绕八”、“双箭翻浪”、“双箭门”、“元宝阵”、“半月绕八字”、“滚浪翻花”、“十门阵”、“龙门阵”等。大奏鼓有场地表演和行进表演两种形式,演出时,演员手执乐器,且行且奏,动作粗犷,诙谐有趣。除敲鼓者外,其余八九人均可自由发挥。两支唢呐吹奏主旋律,木鱼、大钹、小钹、铜钟鼓、月锣、小锣等打击乐器伴奏。男扮女装是大奏鼓表演最为独特之处。演出过程中,男演员脸部以重彩化妆,头戴羊角状装饰和大耳环,赤脚扮成“渔婆”,边走边扭,这在汉族舞蹈中是不多见的。
  大奏鼓的演出曲目众多,其中根据其原有素材改编的《台州湾渔鼓》、《箬山大奏鼓》、《太阳鼓》等节目曾多次参加浙江省、地、市的演出并获得奖项。
  大奏鼓是节日喜庆队伍中“特地故事”的一种,也是唯一保存下来的“特地故事”。大奏鼓粗犷、幽默,男扮女装,动作诙谐,表演上讲究性情所至,熟能生巧,其艺术风格独特,对研究浙江省的民间舞蹈和民间习俗,以及人居迁徙、文化传播存在一定价值。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地方工业的发展,以及新老文化的差异,大奏鼓生存空间日益缩小,传承十分困难,目前已处于濒危状态,亟待抢救保护。

申报地区或单位:
浙江省温岭市

保护单位:
温岭市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