薅草锣鼓(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 项目编号:
    Ⅱ-27
  • 类别:
    传统音乐
  • 类型:
    扩展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薅草锣鼓又名“打闹歌”,俗称“打闹”,是一种流行于土家族聚居区的民间歌曲形式。土家人在薅草季节聚集数十乃至数百人集体劳动,此时往往请两名歌手面对薅草众人进行表演,一个击鼓,一个敲锣,随着锣鼓声边唱边舞,薅草众人则从旁和唱。其歌词多为一韵到底,内容则分为“歌头”(俗称“引子”)、“请神”、“扬歌”、“送神”等部分。舞时双手随脚步摆动,左手随左脚,右手随右脚,轻快活泼,柔中带刚。薅草锣鼓曲牌灵活多样,歌师能根据演唱时的时序和天色早晚变换唱词,以活跃气氛,使单调辛劳的农事劳作转为火热欢快的集体活动。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又称“挖土歌”、“山锣鼓”、“合音锣鼓”等,是土家族人在长期田间劳作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边打锣鼓边演唱的民间音乐形式。土家人称水稻中耕为“薅秧”,玉米中耕为“薅草”,这两项农事活动均在盛夏时节进行。为解除疲劳、振作精神,土家人在劳作时以锣鼓助兴,故名“薅草锣鼓”。薅草锣鼓现主要流传在四川宣汉县的55个乡镇及周边的万源、开江、重庆开县等地区,其渊源可追溯到巴人由渔猎生产向农耕文明过渡时期。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表演形式多样,有一人打鼓、一人打锣的“二人打唱”,也有锣鼓与马锣齐打的“三人打唱”,演奏形式则可分“文锣鼓”、“武锣鼓”等。土家族薅草锣鼓的歌词以七言、五言为主,间亦有十言、四言等形式,其语句高度凝练,多用赋、比、兴手法,衬词多为虚词。歌词内容由引子、请神、扬歌、送神四部分组成,引子、请神和送神都有较固定的唱词,扬歌是歌的主要内容,多即兴创作,随编随唱,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民族历史、生产知识、宗教祭祀、礼仪孝亲、男女恋爱、日常琐事、打情骂俏等。土家族薅草锣鼓的音乐旋律多为民族五声徵调式,唱腔高亢流畅,豪放粗犷,铿锵有力,朴实大方。其音乐为上、下句的单段体或多段体结构,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是几千年来川东土家人口头历史的重要载体(当地人称“肉口传”),为土家人长期的生产、生活留下了真实的写照,其中所蕴含的丰富传统音乐文化具有重要的艺术欣赏和研究价值。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当地人对传统的民俗活动已逐渐失去了兴趣,加之老艺人年事已高,纷纷辞世,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传承无人,已处于消亡的边缘,亟待抢救保护。

申报地区或单位:
四川省宣汉县

保护单位:
宣汉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