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沥牛墟

  • 项目编号:
  • 类别:
    非遗
  • 类型: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横沥牛墟始于明末清初,又名“横沥三六九”,清康熙《东莞县志》记载:“二月望日山谷民大集三角山唐家村诸处以农器耕牛贸易曰犁耙会”。横沥牛墟以牛只交易量大、经营时间长而声名远播,曾与广东鹤山沙坪、三水西南并称为广东“三大牛墟”。

横沥牛墟中都是活牛交易,论头而不论斤,要买到一头好牛,全凭牛中一身相牛技艺。牛中是评估牛只的中间人,其对牛的身体状况、耕种能力、性情等了如指掌,能够为买牛的人提供指导,是故牛中们的好与坏,支撑着整个牛墟的繁华与兴衰。过去牛墟的交易过程一头牛被看中后,牛中须经过摸寿、试步、考车及试犁测知牛的力量通过看牙口测知牛的年龄,观察牛的眼神测知牛的品性是否温纯;后来,牛中则通过肉眼目测牛的前腿、后腿和头五个部分来估量一头活牛在屠宰后所出的净肉量。

每逢墟日早上,各地卖牛商人将牛送到牛行,由牛行管理人员逐一进行登记,并用蓝色颜料喷上记号,注明卖家姓名和编号;之后,便可把牛赶到牛墟指定的树下,物色相熟的牛中告知牛的底价;农民相中某一头牛,就以红色颜料标记,再找相熟的牛中代为出面,与卖方的牛中讨价还价。牛中之间讨价还价,一般说,多以拉手比划或是袖筒里用手势沟通等方式进行,过去人们认为牛是家庭成员之一,牛的买卖使用暗语是表示对牛的尊重与不舍。交易成功后,牛墟墟长会在牛角上盖戳记,给买卖双方发一张牛票,同时在牛身的另一则喷上白色的颜料,注明买家的姓名的和牛只的新编号作为买卖证明,如此可杜绝私下交易,严防盗窃牛只的事情发生。

横沥牛墟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发展,从牛墟交易方式、牛中技艺以及人们对于牛的尊重与情感等,都见证与记载着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农耕文化的变迁与发展,牛墟活动也为岭南社会经济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佐证。横沥牛墟里牛中的独特角色,保证了传统社会中商业行为的公平性,对于当今构建公平、和谐的社会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横沥牛墟的传承与发展面临极大的冲击,传统牛中的传承也逐渐处于濒危的境地,亟待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

申报地区或单位:
东莞市横沥镇

保护单位:
东莞市横沥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