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坛面塑

  • 项目编号:
    CZ-03-Ⅶ-0069
  • 类别:
    传统美术
  • 类型: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金坛面塑,常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  
   面塑是一种珍贵的传统美术,清代即已在金坛民间流行。它以面粉为主要原材料,经煮熟并调和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制作工具,塑造成各种生动逼真的形象,既是观赏品又可作玩具。
在金坛,旧时的面塑主要大量出现在嫁娶礼品、殡葬供品中,也用于造屋上梁、寿辰生日、馈赠亲友、祈祷祭奠等等方面。随着制作艺术的改良和进化,很多艺人在街头巷尾挑担设摊,现做现卖各种人物、动物和飞禽花草。
   相对于北方面塑的古朴、粗犷、豪放,金坛面塑艺术的特点是鲜活、细腻、精巧。在人物塑造上,为适应现代人的审美观,改变了仕女脸部过胖的传统,使人物面部清秀,身体匀称窈窕。在用色方面,根据所捏物体的需要,将不同的广告色揉入面里,突破了祖传的“老三色”,使作品具有颜色艳丽,不褪色的特点。在形象组合上,创造了双人组合、多人组合、人景组合系列作品。在题材上,擅长古代神话戏剧人物表现,世事百态兼容自如,具有浓郁的江南民间生活气息。
            金坛面塑不仅就地取材,所表现的题材和内容,也都与当地的民俗风情和人文景观密切相关,具有水乡农耕地区的民俗特征和传统内涵。如庆吉祥点心类作品“金童玉女”、“姜太公钓鱼”、“仙女献宝”、“孔雀开屏”、“龙凤呈祥”、“花脸蝴蝶”、“仙鹤添寿”、“欢喜鸳鸯”、“连年有鱼”、“万年长青”、“子孙团聚”和“苍龙”、“三脚蛤蟆”、“聚宝盆”、“福禄祷禧财”等,都带有鲜明的江南民风民俗色彩,散发着浓郁的水乡农耕气息。
   至2008来,金坛面塑已积累10多个种类3000多件作品。不仅流行在城乡街头、厅堂居室和酒店的宴廷餐盘,其技艺还频频亮相在市、省内外的艺术场馆和各类展示活动中,并屡次在展赛中获得奖项,被称誉为“立体的字画,无声的戏剧”。
   现今有影响的金坛面塑传承者,是以潘俊芳为代表的潘家面塑。潘俊芳和家庭成员潜心创作面塑,并频繁参与各种展示活动,此外通过网络与全国各地面塑艺人交流技艺作品订销海内外。近年来,潘俊芳应邀区、市内外文化和大中小学校开设了面塑传承辅导课。
​​​​​​​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

保护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