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溪雕版印刷手工技艺

  • 项目编号:
    2-Ⅷ-5
  • 类别:
    传统技艺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简介

金溪浒湾雕版印刷始于明,盛于清,并形成了前、后书铺街。清朝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公元1736~1850),凡经、史、子、集,所有江西省读本皆出自此地。当时北京、南京、南昌、长沙、安庆、芜湖等地书商都在浒湾镇设立分号书店,浒湾的木刻印书通过这些渠道销遍全国,影响极大。全盛时,浒湾有大文堂、两仪堂、三让堂、文信堂、忠信堂、旧学山房等60余家书店堂号,刻字和印书工匠上千人。

浒湾出产的书籍为木刻板,木材大多数采用梨树兼用樟树和荷树。印刷纸张普通的用毛八纸(金溪黄通与峡山生产),特等的用连四纸(福建出产),低级的用京丹纸(资溪出产)。墨汁用乡村砍烧松树所熏成的烟渣。每板一块刻两面,如加朱批与圈点另刻套板。刻字工具分枝凿、平凿数种,刻字技术分出门与归身两种,刀刻方法分横刀与侧刀

历史渊源

金溪雕版印刷手工技艺始于明代,盛于清。明代金溪做书纸生意的商人逐渐增多,与邻近福建建阳的印业作坊常有生意联系,因浒湾交通方便,故而有人开始在浒湾开设印书作坊。明末,建阳书肆凋败,大批书籍与书板流入金溪浒湾,万历、天启间,金溪出现了4个刻书堂号,一为金溪王世茂车书楼。万历四十三年(1615)刻《当代名公鸿笔百寿类函释注》8卷,万历四十七年(1619)刻《车书楼汇辑各名公四六争奇》8卷,天启间(1621~1627)刻《尺牍争奇》8卷。二为绣谷周氏万卷楼。万历二十七年(1599)刻《官板举业卮言》4卷。三为金溪书林周文明坊。万历年间刻《易会》8卷。四为金溪王氏一贯斋。天启七年(1627)刻《明便通书》4卷。刻书有了堂号,应该说具有了商业性质。至清代康熙朝,浒湾雕板印书业便勃兴起来,到清代中叶的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凡经史子集类书,都能在金溪浒湾木刻书行刻版刊行,这一时期是金溪雕版印刷的鼎盛时期,集中了六十余家印书堂号,金溪于是成为江西最大的印书中心,民间流传有“临川才子金溪书”的俗语,可见其盛况

技艺流程

木刻印书工艺流程繁琐而复杂,分工精细,要求工匠有较高的手艺。其工艺大致分为选材制版、刻版、印刷、装订4个阶段。

(1)制版

制版有三道工序,先是上山选择雕版所需要的优质木材,多选樟树,兼用梨树、荷树;接着将木材锯成2厘米厚的板材,通风阴干;最后是制版,按书籍版本的规格将阴干后的板材裁成若干块,每块正反两面刨平磨光。

(2)刻板

刻板就是用写好的薄纸书稿反贴在木板面上,再刻成反文的书板。书板每块刻两面,每面印成对折后变两页,这道程序非常关键。字体普遍采用宋体,特殊的才用隶篆行草等体。如加朱批和圈点,则需另刻套版。对于谋牒等类,则另刻活字捡用。刻字的工具分枝凿、干凿、脚凿数种。干凿分宽狭多种,用于削坯子。脚凿用于打线格,枝凿用于刻字。刻字技术分出门与归身两种。出门刀用于刻木料的直痕,归身刀用于刻木料的横痕。运刀方法又分横刀和侧刀,运刀一般从右至左。但一个字的每一部分的分刻,则有时又需要从左至右,并不拘泥,以匠人能够得心应手为度。最后将木板倒铺,运用取字刀,挖出木屑成字。如遇木料有节,应将其全部挖出,另补入木料拼刻。

(3)印刷

印刷就是将木刻版平放案面,版四角用纸层垫稳,版的前面放着裁好的印书纸,并用木条压住,版的右方则放置墨缸、棕帚、棕把子等。先以棕帚蘸墨汁擦上版面,后将印纸铺在版面上,右手握棕把子在纸背按刷,印纸着墨后即为书页。书页从印版揭开,积叠成堆后移开。每印刷一张,必须蘸墨一次,用来印书的纸张,一般采用本地生产的毛边纸。

(4)装订

装订有四道工序。首先折页,将印页从中缝向外对折,常用折页方式有提折和柯折两种,提折是用两手从中缝提起捺折,柯折是在桌面上按中缝中折。接着配页,方法也是两种,一种是以书面平铺在桌面上顺序排配,一种是把书页摊开如扇形,逐页整理,成为撒齐。书页理齐后,逐本先打上两洞眼,用纸捻穿牢,然后配上前后封面,最后打洞穿线订固。线用双条,往返穿孔,连环贯串,一般书籍用棉线或麻线,精致书籍则用丝线。纸捻衬封面掩盖后,不复显露。订眼通常是4个,为防止书角翘起,有时在上下各加一眼,合为6个,还有在两角再加一眼的,兼有护角和装饰作用






申报地区或单位:
抚州市金溪县

保护单位:
抚州市金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