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安花鼓戏
-
项目编号:5-IV-6
-
类别:传统戏剧
-
类型: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乐安花鼓戏是乐安县境内广为流传的地方小剧种,发祥于谷岗乡小港村。因受临县宜黄戏等戏曲影响,明末,将安徽宣城的花鼓与小港龙灯、宜黄戏融合,逐渐形成特色鲜明的乐安花鼓戏。乐安花鼓戏最早只有扭单台,即独角戏,边打花鼓边唱,唱“十字调”;后发展成两人对唱的对子戏,主要演夫妻戏,仍只有一生一旦,这时引入了锣鼓腔;晚清时期才开始有折子戏,加入了丑角,清末才有整本戏表演。唱腔以锣鼓腔、花鼓灯歌为主,融合弹腔、西皮、二黄、南北词、川调、扬州调等。表演生活化,朴实、纯真,没有程式化动作,道白通俗生动、大量运用方言土语。乐队有高胡、唢呐、大锣、小锣、钹、小镲、板鼓、尺、木鱼。目前能上演大小剧目五十余出,内容直接反映民间生活习俗,如“南山耕田”“一束根栽禾”“浪子铲豆”“柳英晒鞋”“苏八戒赌”等;也有传统故事戏“梁祝”“绵羊记”“青龙山”“割肉救母”等,还移植部分宜黄戏,如“平贵回窑”等。
历史渊源
据《邓氏十五修宗谱》载:“天和公为一世祖,天和公乃南唐帝胄,系南唐后主李煜之胞弟也。天和公居宣城,闻金陵城陷,志不受辱,遂挈家南下。……族之翘杰长者集宁都、宜黄、广昌、石城、吉安、永丰、南丰、乐安、台湾等地。”“邓之先,本姓李”。据邓氏后人讲述,南唐亡国后,宋廷担心在安徽宣城的邓王李崇义造反,派兵剿杀。李氏宗族避难逃到江西,散居于新干、宜黄、乐安等山区,易李姓邓,躲避捕杀。其中一支逃至现在的谷岗乡火嵊村小港村小组,小港三面环山,耕田稀少,为求生计一些人只好卖艺为生,起初以舞龙灯、打花鼓灯为主,明代末年,受宜黄戏影响,艺人们将花鼓与龙灯、宜黄戏相结合,创立了花鼓灯歌,清代中叶时发展成花鼓戏。花鼓戏起初叫“打花鼓”,以玩灯唱灯歌为主,后来加入了一些有情节的表演,始有扭单台(独角戏),后发展成两人对唱的对子戏,主要演夫妻戏,仍只有一生一旦;晚清时期,艺人结合农事生活,自编了一些短小精干的折子戏,并加入了丑角;清末,移植了一些其他剧种的剧目,才有整本戏表演。至此,独具特色的地方小剧种乐安花鼓戏完成蜕变。
基本内容
表演时间:一般在正月或村人办喜事间表演。
戏班构成:由十人组成,龙灯6人,乐队3人,龙灯和乐队人员大多能演戏。
表演程序:一、堂会演出,主家进行一系列仪式后,接着“大八仙”,即演奏锣鼓唢喇曲牌,穿插仙人下凡到厅堂的插白。插白,根据主家喜庆内容,如结婚、生子、办寿,升学等不同,而编演贺词和祝语。然后,扭单台、唱本戏。戏终,主家鸣爆欢送,戏班耍龙辞行;二、广场或寺庙、祠堂戏台演出。主要是一村一族、大众喜庆年节,或有重大的公众喜事,如开新村、新建祠堂、寺庙等。演出的程序鸣爆开台、舞龙、挂清源戏神像,演“大八仙”,演出的内容,然后根据族众喜庆的内容,演说祝语贺词,接着是扭单台、唱正本戏。戏终,舞龙结束。
唱腔:以锣鼓腔、花鼓灯歌为主,融合弹腔、西皮、二黄等。
音乐:锣鼓腔——过门中击打锣鼓,衬托气氛。
表演:演员均为男性,方言本嗓演唱。
申报地区或单位:
乐安县
保护单位:
乐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