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尧招子鼓

  • 项目编号:
    1―4―6
  • 类别:
    民间舞蹈
  • 类型: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隆尧县地处太行山东麓,河北省南部。境内有午河、�E河、滏阳河、澧河、小漳河。古时河水时常泛滥,面对洪水,百姓束手无策,为祈求神灵庇护,寻求精神上的慰藉,村民们常常敲起大鼓,后来逐步形成了招子鼓。招子鼓也曾为祭“路灯神”和“灯光佛”而舞。历史上澧河、滏阳河两岸,几乎所有的村庄都曾有过招子鼓的活动,目前活动较多、规模较大的只有狮子疙瘩和千户营两个班会。
    招子鼓舞者背插高约五尺左右的木棍,顶端扎一彩色鸡毛掸子(俗称“鼓招子”),腰系一扁形革鼓(雅鼓状),故名。掸子含“上掸天宇,下扫凡尘”之意,在表演中时而大幅度摆动,如狂风暴雨,时而小幅度快速抖动,顶端掸子突突颤动,豪放洒脱,刚劲舒展,生动有趣。木棍颇类似古代判斩的招子,依“以凶冲喜”的民俗。
    招子鼓具有与其他鼓类不同的套路和表演方式。其舞蹈动作不多,基本步法是“小踩步”,基本动作是晃动招子和力度较强的蹲、跳。招子鼓鼓谱丰富,鼓点简朴雄壮,节奏变化多样,和谐悦耳。传说原来曾有72套鼓谱,现在常用的只有战鼓引、鼓头、引鼓头、小番、长番、单上架、双上架、鸡上架、伙鼓等三十余套。队形变化丰富,十分灵活,形成了招子鼓的特有韵味,如“单剪子股”、“二龙出水”、“一条龙”、“缠柱子”、“双八卦”、“里三层外三层”、“双圈”、“八字”、“挂四角”等。
    招子鼓的发展和沿革与社会历史的各个阶段密不可分。无论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招子鼓均以其铿锵的韵律、豪放的舞姿,起到了鼓舞士气、凝聚人心的作用。
    

申报地区或单位:
邢台隆尧县

保护单位:
邢台隆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