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剪纸(剑河县)

苗族没有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剪窗花的习惯,而用于苗族刺绣纹样(刺绣蓝本)的剪纸则花样繁多,流传在贵州剑河一带的苗族剪纸,主要指这类绣花剪纸。

剑河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部,东接天柱、锦屏县,南连黎平、榕江县,西抵雷山、台江县,北迄镇远、施秉、三穗县,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少数民族县,以苗、侗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8.5%。

剑河苗族剪纸分为革东型和新民、新河型。革东型主要分布在剑河革东镇的五合、五岔、里耶、掌天细、翁榴、翁硬、南响、建新、南西、白龙、掌务、宝贡屯、辣子、养门、干苕、干翁、南好、光条、西北、麻栗、小麻栗、巫备、翁秀、前进、东南、方陇塘,张家寨、王家寨,岑松镇的平加、上下巫门、巫加多、上岩寨、塘脚、养平、交界等三十五个苗族村寨;新民、新河型主要分布在剑河观么乡的新民、新河村,岑松镇的对门寨等三个苗族村寨。

苗族剪纸,历史悠久,是一种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民间艺术。在黔东南一带苗族世代传唱的《苗族古歌·跋山涉水》一节中就有剪纸的叙述。歌中描述苗族先民远古时期从“东方”(苗族早期生活的长江中下游)向“西方”(今贵州、湘西)大迁徙的情景,“姑姑叫嫂嫂,莫忘带针线,嫂嫂叫姑姑,莫忘带剪花。”苗族历史上的这次大迁徙,是民族性的集体大转移,即使在这样艰辛的环境,妇女仍把针线、剪花当做十分重要的事项,穿着的那些彩衣、花鞋、背裙、褡裢、荷包、童帽、帐帘和围兜上所绣出的那些千姿百态的花草鸟虫、栩栩如生的刺绣,都离不开剪纸。

苗族剪纸纹样古朴、奇谲、充满着浪漫色彩,作品丰富多彩。剑河的苗族服饰有十二种之多,但不是所有苗族服饰的刺绣纹样都需要用剪纸作为刺绣的蓝本,只有革东、岑松、观么三个乡镇的部分苗族服饰的刺绣纹样需要用剪纸作为刺绣的蓝本。因此,以服饰之不同来观察剪纸之不同。剪纸所作的刺绣多用于绣腰、肩花、前身围腰主幅。剑河的苗族剪纸所塑造的众多动物、人物、植物及自然物形象,充满了奇妙的幻想和诸多神秘的观念,散发出浓郁的原始野性,与古代原始艺术有相似的特征,为我国各民族中所罕见。

苗族女孩从小就开始学习剪纸,一般都能自画自剪,由于剪纸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苗族剪纸技艺只掌握在部分苗族妇女手中。剑河苗族剪纸艺人主要有张文英,万胜英等。

苗族剪纸从其功能和用途上来看是刺绣的底样、蓝本和第一道工序,但从其制作工序和成品价值来看,它本身就是一件完整的工艺品。它选题广泛,内容丰富,善于用变形夸张的造型,刻画众多动物、人物、植物的优美形象,一些画面还展示了苗族的社会生活和观念意识,不仅具有装饰的美感,而且赋予深远的思想内涵,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苗族剪纸的母题以动物为中心,在造型上,均是非写实的,幻想性程式化特征突出,在表意上,则非情节化,非表面化,图像后面蕴涵神秘的原始宗教观念和思维。苗族刺绣和剪纸的传统纹样,刻记了许多远古文化和原始艺术的特征,它众多幻想性的奇妙形象,蕴藏着神秘的思想寓意。剪纸艺人采用剪、扎、挑手法在纸上随意创作或花鸟虫鱼或龙虎麒麟,构图反映了苗族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心理。画面造型生动,线条自然流畅,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

由于当地外出打工的妇女逐年增加,苗族剪纸的主体人数在逐年减少。同时,由于设计图案纹样的人群的逐年减少,图案纹样中的文化含义在这一苗族地区的人群中,已开始逐步的被人们所忘却和失落,当地的许多年轻人已不知道图案纹样中的文化内容和含义,苗族剪纸艺术已出现了传承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