铙钹花

  • 项目编号:
  • 类别:
    非遗
  • 类型: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铙钹花”属佛教舞蹈,是客家人特有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源于唐代,是与梅州客家地区佛教文化融合伴生的“香花佛事”重要仪式之一,传承至今已有500多年,现主要流传于梅州市梅江区城区及周边地区。

铙钹花是一种融合了武术、杂技等高难度的动作技巧的舞蹈技艺表演。表演场地在家门外或场院均可。主要的表演道具是铜制大钹,重约1公斤,直径有40厘米。通常由一僧(尼)持钹单独表演,中间可以换人。由三、四个僧(尼)在旁以客家大锣鼓伴奏。整套表演完成大约需要1个小时。

表演时,以铜制大配合大锣鼓节奏表演。表演者自由地运用高超技巧进行舞蹈,利用手中的铜钹左右开弓,随鼓点上下翻飞,快速旋转、以钹生“花”。有“洗钹”、“猛虎跳墙”,“粪箕拉脐”、“太子披袈裟”、“乌鸦展翅”、“赶鸡人窝”、“尚大人”、“猴子挑水”、“关公脱靴”等二十多个动作套路,有单转、双转、高空飞钹、黄龙缠身、秕谷逗鸡、罗汉翻身等数十种花样套式。其中最惊险的是高空飞钹,舞者将铜钹抛高一、二十米之后用手或小竹竿接住快速旋转,技巧难度极大,且富有观赏性。

“铙钹花”作为梅州客家地区一种独特的舞蹈表现方式,具有鲜明的梅州客家传统人文特色,对研究客家民系,及佛教在客家地区的流变有重要意义。然而,从事此项舞蹈活动的以僧(尼)为主,多为师徒传承,范围局限,且舞蹈技艺难度较大,学习时间长,一般的年轻人多不愿学,面临断层情况,有自然消亡的危险。

申报地区或单位:
梅州市梅江区

保护单位:
梅州市梅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