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安儿郎灯会
-
项目编号:5-Ⅹ-13
-
类别:民俗
-
类型: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万安儿郎灯会,俗称“装儿郎”,是万安县一项古老的民间文化习俗,相传起源于唐宋时期,定型、完善应在明、清时期,民国时已达到鼎盛期。它由宗教活动的演变而来,并随着民间信仰活动发展而完善。清同治《万安县志?风俗》记载:“元宵……百嘉、窑头两市,自十三日起,有所谓‘装船’,穿袍靴、戴神头面游行,各庙划船三次,极热闹。而尤莫盛于城内之儿郎灯,每一神护灯鼓吹者辄数十人,食用素,必斋戒,以祈神佑。”整个活动分为拜坛、出坛、收坛三个部分组成,过去每年的正月十三开始至十六结束,集祭祀、祈福、驱邪和商贸、表演为一体。
灯会主要围绕“八位儿郎神”开展相关活动,八位儿郎神指善财童子——红孩儿、三坛海会大神——哪吒、降妖除魔大元帅——李靖、大太子——金吒、二太子——木吒、二郎神——杨戬、护法天神——韦陀、大力士——雷震子。儿郎神扮演者由各家春节前报名后抽签而定,每次抽签只选八户人家。中签者正月十三至十五必斋戒三天,以表虔诚。正月十五游神时,八位扮“儿郎神”者分别戴上对应面具,面具造型各不相同。据传,“七儿郎神”最帅,“八儿郎神”最丑,。正月十四晚上抽签决定扮哪位“儿郎神”,八户有幸参加扮神的家庭都希望抽到“七儿郎神”。
历史渊源
“万安儿郎灯会”是该县一种古老的民间文化习俗,也是宗教活动的一种产物,它随着民间信仰活动发展而完善。清同治《万安县志·风俗》记载:“元宵……百嘉、窑头两市,自十三日起,有所谓‘装船’,穿袍靴、戴神头面游行,各庙划船三次,极热闹。而尤莫盛于城内之儿郎灯,每一神护灯鼓吹者辄数十人,食用素,必斋戒,以祈神佑。”该灯会相传起源于唐宋时期。真正定型、完善应是在明、清时期,到民国时已达到鼎盛期。也就是说该活动起源于道教文化活动,后来由民间俗众出面跟道教界协商举办,到最后彻底民俗化。建国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加之1963年在全国掀起的“破四旧、立四新”运动,“万安儿郎灯会”活动一度中止。近年来,在万安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活动得以恢复。
基本内容
“万安儿郎灯会”是万安县一种古老的民间文化习俗,过去每年的正月十三开始至十六结束。该灯会主要以主神化人物“善财童子——红孩儿、三坛海会大神——哪吒、降妖除魔大元帅——李靖、大太子——金吒、二太子——木吒、二郎神——杨戬、护法天神——韦陀、大力士——雷震子”等八位儿郎神八位“儿郎神”为中心开展相关祭祀、祈福、驱邪、游神、表演等活动,群众喜闻乐见。想扮“儿郎神”的家庭必须在春节前报名抽签而定。每次抽签只选八户人家。有幸中签者正月十三至十五必斋戒三天,以表虔诚。正月十四晚上抽签决定扮哪位“儿郎神”,“万安儿郎灯会”分为“拜坛”“出坛”“收坛”三个组成部分。
拜坛,当地人也称“请神”,时间为每年的正月十五早上吃过早饭,神坛位于万安县城观澜门附近的赣江边上。仪式包括设神台(利用历书算“生死门”,也就是定神台的坐向)、摆三牲(鸡、鱼、肉)、念告文、三跪九拜、点香鸣炮等。拜坛的主要意图是告之天神、地神、水神、方圆在坛之神,即日是万安南门坛上儿郎庙儿郎神出坛之日,请各路神灵一起出坛,驱邪祈福。
出坛,俗称“游神”或“菩萨出行”,当地有句俗话叫“白天过街,晚上拜庙”。出坛活动从正月十五上午一直持续到十六送神。“抬故事”是“万安儿郎灯会”游神队伍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扮“儿郎神”中富裕的家庭才会装。“抬故事”以各路神仙和民族英雄等正面人物为故事主体(如八仙、孙悟空、岳飞等),以10岁以下的儿童为演员,由民间艺人精心设计和制作一个故事场景。除“抬故事”之外,出游队伍中还有灯彩队、花船队、蚌壳队、花篮队、花棍队、高跷队等相随,每到人气较旺的地方都会停留进行表演,引来群众驻足观看。晚上还有烟火表演。
收坛,即“送神”。时间为每年的正月十六早饭后。收坛时,选一擅长骑马射箭之人扮“赖爷神”,手持弓箭,骑至坛位,由一长者抛球形状物在坛位上空,“赖爷神”用弓箭将其射入赣江,尔后将活动中的一些制品拿到坛位赣江边上烧成灰烬,其寓意是将一切不好的东西化为灰烬。
申报地区或单位:
万安县
保护单位:
万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