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载苎麻纸手工制作技艺

  • 项目编号:
    5-Ⅷ-3
  • 类别:
    传统技艺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万载苎麻纸手工制作技艺是新近复兴的民间传统造纸技艺,唐宋以后或存于其他造纸技艺中,或时断时续地现于民间手工作坊。经过民间艺人的长期走访及文献整理,曾风靡一时的万载苎麻纸手工制作技艺得以复兴,并具有新时期特有的生命力。

《诗经》云:“东门之池,可以沤苎”。可见,当时的先民已掌握了自然发酵方法从苎麻中获取韧皮纤维。1979年在江西贵溪龙虎山崖墓中,发掘出当前我国出土文物中最早的苎麻印花布,这充分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江西古越先民就已开始从事苎麻耕种、生产加工。唐宋时,苎麻种植已遍及江西各府县广大农村,形成了以万载为中心的苎麻产品(如夏布)加工主产区和贸易聚散地。可见,江西苎麻种植时间早,规模大,这为万载苎麻纸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万载苎麻纸的产生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也离不开东汉蔡伦及东晋葛洪的重大影响。

历史渊源

万载苎麻纸手工制作技艺可追溯至东汉时期,蔡伦回乡(湖南省衡阳市耒阳)推广造纸术,位于湘赣边境的万载县株潭、黄茅、仙源、茭湖等地,不仅毗邻耒阳,而且盛产苎麻,这为万载民众掌握苎麻纸手工制作技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江西境内数座道教名山修炼数十年的东晋葛洪发明了黄麻纸,这一发明推动了苎麻纸制作技艺的改善,使其更加成熟。苎麻纸也成为当时文人墨客青睐的高端纸品。唐宋时期,随着万载花爆行业的迅猛发展以及苎麻纸生产所需的苎麻供不应求,苎麻纸产量逐渐萎缩,取而代之的是以竹纤维制作的表芯纸及其他纸品。苎麻纸手工制作技艺被其他纸品所沿袭,或断断续续存于民间作坊中,保持至今。

基本内容

万载苎麻纸手工制作技艺从东汉传承至今,历经千余年,时断时续,仍保留古法。万载苎麻纸以苎麻为主要原料,制作程序繁琐,需经过木甄蒸麻料、铁锅熬纸药、竹帘捞纸、土墙焙纸等多道工序,具体包括备料、摊晒、沤麻、洗涤、灰碾、堆沤、蒸煮、洗涤、细碾、洗涤、脱胶、打浆、制浆、捞纸、压榨、焙纸、揭纸、涂布、分装等十九道工序。手工苎麻纸因品质好、柔韧性强、经久耐用、水墨效果佳等特点,真正达到“纸寿千年”,成为书画、版画、拓片、图书典籍以及寺庙经书等主要用纸之一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西省艺术研究院

保护单位:
江西省艺术研究院